锵锵三人侃
意外的摔伤,疼痛无比。
医院检查的结果令人猝不及防,远远超出预期:一关节脱位,必须手术安置内固定装置,让脱位部分复位。别无选择,救痛要紧,那就做吧!
医院条件不错,医生敬业,技术精湛。这小小手术简直是小菜一碟,做得干净利落、漂亮。患者脸上露出久违了的微笑,尽管是挤出来的。毕竟离康复近了一步。
“有痛吗?”肉里放置钢板,螺丝钉这么一堆东东,这是谁都不免担心的,不免要问。回答是,开始有些不适,以后会逐步好转。有的还终生不取出来呢。答得专业、标准、规范,无可置疑。
接下来,就是有期望的等待。惯例,内固定装置至少半年以后才能取出,一般要十个月或一年甚至还要多一点时间,看个体差异,看身体恢复情况。
等待开始的日子阳光灿烂,伤愈总是要有时间。手术后,伤处有了不适,以为是正常的反映,不好说,也没有在意。而当这种不适不依不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患者有些惊慌失措。这种疼痛虽然来得不是那么猛烈,但缠住不放,持续发力,片刻不得安宁,远远超出一个人的承受力,寝食难安。
小心翼翼地再问,回答与原来无异。一定要等到至少半年后才可取出,时间短了,长不好,怕出问题。
算了算,还有如此漫长的时间,这可是一秒一分都在煎熬和折磨啊!于是壮着胆子找人去另一家医院找专家诉苦、咨询。
片子一查,肯定的答复脱口而出:您这三个月可取出,更有利于恢复。
此言一出,不由得患者不惊讶。当然更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以原来最少六个月算,至少减少三个月的痛苦,100来天,多少时,多少分,多少秒。痛苦是以分秒计算的。
于是协商沟通,患者身上的那堆钢铁东东顺利取出,至少比原计划提早了三个月。
这是一个骨科患者的亲身经历。
免不了好奇,细细盘问,一种病痛,处置时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权威人士给出的解释是,内固定取出,如果是骨折,至少是半年以上。而如果只是脱、错位,韧带等恢复好三个月就可以了。
原来病情。有区别的,处置也就不一样。
而为什么不同医院,不同医生给出的答复就完全不一样呢?假如这名患者不去找另外的医院、另外的医生咨询,那只有死死地等待,那种莫名的痛就在身上要延续数月。
至少半年以后的回答也不无道理。那样更保险,为的是对病人负责,也无可指责。
但是在遵守规矩规范的前提下,有时还要从实际出发。于病人而言,应给予更多的人性关怀。
有种痛是装不出来的,只有痛过的人才知道。可以早点减轻病人的痛苦不也是医生的职责么?何况伤情完全不一样。
多说几句,相信病人会听明白,心里有数,自己也好选择,可惜的是听到的只是标准答案,不会多说一句话,不浪费一个字,例行公事。
这种痛在病人身上,无奈之中自己救自己。
也许是有人习惯了这种循规蹈矩的办事风格,规定使然,都是这样,哪有错?
也许是见多了太多这种情况,这点痛算什么?
如果想到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那么处置是否可以选择灵活一些。
如果一个病人的痛是一个人的百分之百,换位思考,那么就会想方设法及早采取措施。可是,当时就没有这么答,没有这么想,没有这么做。
这还不能说是冷漠,也无关操守。善良的人们还只是尽量往好的方面理解,你懂得。
这里要说的主要是,当今社会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只如此。
许多是只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完完全全可以柳暗花明。
比如,假如“痛在我身上”,“需要帮助的是我”。
那样会把别人的痛当成自己的痛,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持有这样的心态,会更积极,更包容,更自觉。
热心公益,关爱他人。知善、向善、行善。
这才是从骨子里发出的灵魂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