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那年代农村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自来水更是乡下人的奢望。处于生活用水的需要,各家各户都备有水桶去室外挑水,挑水也是当年孩子们承担的家务劳动之一。
江边或水塘是村民的水源。春日里水浑浊,还得将明矾放在水缸中沉淀泥质。到了冬天江水下降,江边裸露出一大半砾石和沙子。这时挑水路途远,而且行走不方便。由于水位低,各人还须用竹水勺从江中舀水倒在水桶内才能装满水。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家搬到一半山坡住下。山脚下恰有一口半拉子水井供几户人家使用。这水井离家近些,但是井里常年漂浮着不少的青苔实在不卫生,况且水质未经化验,用水户担心食用后会患病。
母亲家务事繁多且裹着小脚,父亲又早出晚归在外务工,挑水的活儿便成了我的日常事。雨雪天路面泥泞时,年小的我挑着几十斤水有时会滑倒,致使满身泥水。母亲疼在心里,整天忙于洗刷、烘烤我的衣服。当即,我真羡慕城里人能吃上自来水。基于此,我们节约用水,母亲用淘米、洗菜及洗碗后的水煮猪饲料,洗脸的水浸泡该洗的东西。在家洗完后,再去外面漂洗。
此外,干旱时生产用水也十分告急。那时队上没有抽水机,庄稼灌溉只得派甲等劳动力去车水。水车设有四个座位,四人协调一致不停歇地踩着转动的踏板方将水车上,忙时还要加夜工很是辛苦。塘溪水被车干涸了,又去江边车水。为了争夺水源,各生产队间彼此还发生过纠纷。
直到我去外地求学又刚参加工作的那些日子里自来水并未普及,我所任教的中学校内仅有的几个水龙头远远不能满足近200名教职员工的需用。我家住在二楼,下楼提水或用水还需排长队。学校一间简易澡堂也未装自来水,大热天男人们就穿着短裤大庭广众之下的水龙头下擦洗,显得既然不雅观,又尴尬。
而今用水大变了样。如今全村有了几座大马力抽水机,加之水渠纵横与整修了水塘,于是水车被废弃了。继而,村民组又筑了水塔。通水那天,村子里鞭炮齐鸣,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村民们从此告别了肩挑用水的年代。先前,村庄里做喜事或筑房都得安排一壮汉挑水,现在哗啦啦的自来水流进农家。弟弟家还另打了一口深井,配置了小水泵。他家不但能吃上清冽的水,用上洗衣机,还可利用井水浇菜地了。弟弟对我说:“现在种菜淋水不用挑了,比以前轻松多了……”
居住条件与日改善,我家近70平方米的房舍装上了5个水龙头。龙头各俱用途,彻底摆脱了多些年来用水的困扰。而远在县区的客人小孩来到我家,总喜欢拧开水龙头玩耍,引来大人直叫喊。我家有水桶好几个,已很少派上挑水的用场了。与此同时,我与妻子也深知用水的不易,处处珍惜水资源,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贺万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