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2年03月15日 星期四      
当前版: B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能让人言可畏
  日前,网上一度盛传的“江苏地震”、“河北保定出现非典变异病毒”等消息,相继被证实为谣言。然而,谣言的背后折射出了诸多问题:一是老百姓的盲目跟风,二是媒体的放大炒作,三是社会已经缺乏自信,导致是是非非“疯传”。

  不管怎样传播,谣言终归是谣言,最终是不攻自破。

  不去理会,让谣言无处“安家”。时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谣言”也时常在背后“敲响”。“咬舌头”,随意咋呼,胡言乱语,甚至“开小会”,这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从小处说,严重影响了人与人的感情,从大处讲,破坏了社会和谐氛围。虽然这种“谣言”像我们挂QQ样处于“隐身”状态,但传播的速度并不亚于风速。然而,当你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之后,不盲目“应诉”,也无需对峙,静静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做到泰然处之,一笑而过,那么,这种被人鄙视的“谣言”也就无立足之地、没任何价值了。

  正确认识,让谣言就地“消失”。无事生非,人言可畏。流传了数个年代。然而,笔者的观点是,无事生非可恨,但人言并不可畏。一、非典变异病毒的谣言都被“击破”了,人言还可畏吗?二、无事生非的人终归是兔子尾巴长不了,还会有市场吗?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无事生非之人:一方面自以为是;另一方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是好事者想看“热闹”;四是心理“畸形”,思想扭曲,才会始作俑,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凡此种种,都是不健康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对待谣言,要像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让谣言就地“消失”,那么,环境净化了,社会自然就风清气正,和谐一片了。

  科学引导,让谣言不再“阴暗”。社会学家分析:信息越模糊不清,在公众心目中越重要,流言便传播得越快。这说明媒体的信息要更快更清晰,才能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心理学家警告我们:如果我们听到的谣言给事实做出了一个符合我们日常经验的解释,我们便愿意相信并传播它。这要求媒体的声音要更有说服力,才能越过谣言占据舆论制高点。笔者以为,这个媒体不仅仅是网络媒体、广播、报纸等等媒体,而是我们在第一时间听到“谣言”的听众,应及时有效的加以引导,纠正。不能让其放任自流,无边无际,对他人造成压力,影响单位形像。试想,他今天说某某是是非非,那么,明天,他会不会又说你呢?辩证法告诉我们:搬弄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此,引导,至关重要。

  人言不可畏,只要做到善举、纯朴、诚恳,坚持走自己的路,就让别人说去吧。可畏的是决策者的导向,有了正确的导向,就不会“偏航”,就能勇往直前、意气风发。如果听风便是雨,那就无可救药了!

  李飞跃

上一篇    下一篇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B01版:版面一
   第B02版:版面二
   第B03版:版面三
   第B04版:版面四
   第B05版:版面五
   第B06版:版面六
   第B07版:版面七
   第B08版:版面八
   第B09版:版面九
   第B10版:版面十
   第B11版:版面十一
   第B12版:版面十二
   第B13版:版面十三
   第B14版:版面十四
   第B15版:版面十五
   第B16版:版面十六
消费维权如何走出 “追鸡需杀牛”的困境
“逃课”不是“时尚”的代名词
切莫在攀比中迷失自我
不能让人言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