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课”一词是一个派生词,与“到课”相对。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因为“到课”后打算离开,但又因为知道此举动是违背教学的正常秩序的,是不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所以采取私自逃走、尽量不被老师发现的办法,“逃课”一词便应运而生。随着“逃课”现象的加剧,“逃课”已由“地下活动”变成了公开行为了,学生已不再考虑教师的感受,更不会对教学秩序有所敬畏了。由此可见,“逃课”本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而又为何会愈演愈烈呢?
要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就应该从“逃课”的根源说起。“逃课”本不是一件发生频率很高的现象,由于大学的安排比较自由,大学生面临的任务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正常的上课,还要考级、考研、找工作等。而很多任务都是呈阶段性的特点,比如说,大一、大二主要面临考级,大三、特别是大四,要考研或者找工作等。当这些特定阶段的特定任务与课程安排发生了冲突后,学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了“逃课”,而这时,学生还是有“学校纪律”这个概念的,这种情况下的“逃课”是偶发性的,不是经常性的,在能平衡课业和自己的任务安排的情况下,学生还是会遵守课堂纪律的。那么,使学生放下“敬畏”,公然与课堂纪律“唱对台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对“逃课”行为的误读加剧“逃课”行为的发展。当“逃课”在学生的心里已成为一件很得意的事时,“逃课”成为了一种“时尚”,成为了值得标榜的举动。甚至在同学之间,还以“逃课而不被抓”为荣,很多人会羡慕那些擅长“逃课”的学生,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逛街,休息,谈恋爱等。而事实上,这与“逃课”的本意并不符。当“逃课”已成为公然举动时,当学生大摇大摆地离开课堂时,“逃课”已不是“逃课”。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事实上并不需要去“逃课”,因为他们并没有将“逃课”争取来的时间用来考级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逃课”的结果只能使学生一无所成。
当“逃课”成为学生心中“时尚”的代名词时,并非发自事实需要的行为却成为了一种习惯,进而荒谬地扭曲了他们的命运。因而,“逃课”本不是“时尚”的代名词。
邓文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