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肿瘤方面的特色优势,在于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减轻其他治疗的毒副作用,它可以贯穿在整个综合治疗过程中。
一、未病先防,癌前防变
中医的“未病先防”就是防患于未然,以控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如对常见的癌前病变:乳腺的囊性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口腔白斑、慢性迁延性肝炎、子宫颈糜烂、各部分长期不愈合的溃疡和瘢痕等,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治疗这些癌前病变,就有可能较大幅度降低某些肿瘤的发生率。
中医认为早期邪盛,正气尚未大衰,重在祛邪。肿瘤与其他疾病一样,是“正”与“邪”二气交争的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因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导致肿瘤的各种原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癌前病变等内因,也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加以防范,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中医主要体现在摄生方面,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防止病邪的侵袭。培养正气应当注重精神调节,加强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平素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另外在饮食方面勿偏嗜、失节或食用不洁之品,忌食霉变不洁食物,少食油炸食物等。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很多食道癌、肝癌、胰腺癌、胃癌患者跟饮食不当密切相关。
二、既病防变,防止转移
中医药对肿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金》。其指出脏腑之间,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乘侮亢害关系。故中医治疗肿瘤转移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脏腑之间存在的生克乘侮关系,先治或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发展。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基点,根据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治疗。处方用药先专攻一路,同时兼顾多方位,以提高正气,防止复发及转移。大部分肿瘤病人术后或化放疗后,正气严重受损,此时会出现一些机体正气虚损的症状,如白细胞减少、贫血、全身乏力、肢体疲软、面色无华、精神不振、气短、头发稀少干枯、盗汗等等。此时应予扶正祛邪。其实中晚期癌症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是长期慢性疾病,中医药可让部分病人长期带病生存。中医治癌的原理,一方面是运用中药调理综合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识别和杀灭癌细胞;另一方面可以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
三、病后调理,慎防复发
恶性肿瘤在早、中期经过根治手术或经过规范化的放化疗后,达到了完全缓解,但是仍有一定的复发率,中医药在这一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中医认为,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病后可通过培补正气,调理脏腑功能,使其紊乱的状态得以恢复。扶助正气主要从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入手。调理脏腑功能主要从先天入手,先天为本,本元充盛则阴阳平和;后天为养,脾胃健则气血充。实瘤已去,但癌毒未尽,扶正的同时也不忘祛除余邪。现代医学也证实,即使早期肿瘤在根治术后,仍有微小转移灶的浸润,这也是术后辅助放化疗的原因。此外,还应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起居有规律。否则,若此时新感病邪,饮食不慎,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引起宿疾复发。
总之,中医药在防治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与现代肿瘤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处,但更突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具有个体化的辨证优势,特别是在应对癌变病变、防恶化、肿瘤术后的防止复发与转移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市中医医院肿瘤I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