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传统戏曲有衡阳湘剧、祁剧、衡州花鼓戏、衡山影子戏、衡阳丝弦、衡山花鼓灯、衡南渔鼓、祁东渔鼓等,均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表现和传承衡阳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衡阳戏曲院团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主要表现为市场化让戏曲人变成了生意人、产业化让重艺术变成了重利益、民间化让正规军变成了游击队。
为此,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文化艺术界委员们建议:
建设两个基地,以衡阳市艺术学校为依托,建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将原设计为“影剧艺术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所有用房整体打造成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打造展示平台,每两年举办一届衡阳地方戏曲艺术节,将其打造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理顺管理体制,单独设立市县两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专门从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将地方戏曲院团纳入保护范围;参照兄弟市州做法,将改制后的市县剧团重新确定为全额事业单位。加大扶持力度,出台衡阳地方戏曲发展的经济扶持、社会保障、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配套政策,制定保护规划,设立专项基金。创新传承模式,对衡阳地方戏曲剧种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专门档案,精心遴选优秀传统保留剧目,以“音配像”的方式完整保存;配齐传承人,实行专项经费补贴,明确带徒及传承责任,鼓励其带班演出;选择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剧种,开展戏曲艺术“进课堂”“进校园”活动,培养未来观众,为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