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咸塘镇中心小学的陈立生老师,今年59岁,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在前线猫耳洞,陈立生与排里战友约定:谁活着,就一定要去看望阵亡战友的父母。战场上,陈立生的8位战友牺牲。为了履行约定,从2000年暑假开始,他自费到山东、江西、贵州、广东、广西和湖南常德寻访8位战友的父母。直到今年“八一”前夕,他终于完成了延续17年的“践约寻亲之旅”。(据8月1日《衡阳晚报》)
报道一出,便引发了广泛热议。大家在深受感动的同时,都表示:“满满正能量的好故事,感人更教育人”。陈立生17年履行约定、自费寻访战友父母的事迹,可以说是为当前社会树立了一座诚信的标杆,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确实值得我辈好好学习。
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而学习好人亦是如此。学习好人,首先要弄清楚其品质的可贵之处,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扬“好人之光”。陈立生“17年践约寻亲”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体现了其自身对军人内核精神的坚守,更反映了我们当前这时代最需要的东西——诚实信义,可谓闪动着人性中最本原、最动人的善美。所以,他的“践约之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需要我们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通过追溯陈立生长达17年的“践约之旅”,我们不难发现,因为始终坚守“军人本色”的担当、始终把“诚信践诺”作为人生价值的基石,才成为支撑他一路坚持走下去的坚强力量。都说“一诺千金”,实现承诺是一种基本的美德,更是一种基本的道义。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勇于承诺、勇于践诺。在这个“一言不合就放弃”的时代,陈立生这种说到做到的品质,无疑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我们学习陈立生,不仅是因为他值得学习,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念,不能因为随着时间的飞逝,就轻易把当初的承诺遗失在过眼云烟里。我们需要坚守做人最基本的品格,比如真诚和守信;需要坚持用信义和良知,来不断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境界;需要把这些最真实的人性体现、最质朴的人生信条,践行于实际生活之中。唯有如此,我们这个社会,才会逐渐形成人人讲真诚、人人守信义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