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起,微信支付悄然无声地走进了身边生活。还记得流行初期,我和老妈去市场买东西,老妈不停地叮嘱:“把钱包放好,莫弄丢了!”
我把手机在老妈面前一挥,说:“这年头还要带么子钱包,有手机就行!”
老妈满脸狐疑,好奇地问:“手机?怎么装得钱进?”
来到菜市场,我首先买了几斤排骨,然后用手机扫下店家二维码,输入金额、密码,手一挥,边走边对店家潇洒地说:“老板,好了。”老板应声“好。”见我提着东西就走,老妈在后面小心地问我:“这样就可以了?”我说:“嗯,是啊!”老妈半信半疑,还是不敢走得太快,生怕老板追上来要钱。
老妈虽然见过付款现场了,但内心仍百思不得其解。我向老妈解释:“手机里有个软件叫微信,微信里有个电子钱包,钱是从银行卡转进来的,跟现金一样。我买了东西后,扫一下别人的二维码,就把钱转给别人了,这电子钱包和现金交易一样。”
“就扫一下,万一扫到别人那去了怎么办?如果手机丢了,那钱是不是就没有了?”
我说:“微信支付也有账户、有名字、有密码的,而且都是实名制,就像存折一样,就算别人捡到了手机,不知道密码也进不去,都是比较安全的。”
但不管我解释得再多,老妈的“真理”还是好长一段时间里从未改变:“钱还是放在自己口袋里,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些!”
……
直到有一个夏天的晚上,家里欠费停电了,高温难耐。我家老二才刚生下来不久,老妈急得要死:“这么晚上哪儿交电费,没有电,晚上不得热死!”我说:“老妈,莫急,看我的。”拿起手机刷了几下,朝老妈手一挥:“OK!”还没等老妈晃过神来,家里的空调、风扇又重新开始工作了。这次,老妈开始改变口气了:“真的有这么快啊!”
也难怪老妈好长时间都不能转过弯来。那个时候,老妈把装食盐的袋子洗干净,就是钱包了。到街上去买东西时如果不藏好,还会遭到小偷的“光顾”。好几次,老爸本想进城买点荤菜回去改善生活,结果菜还没买,口袋里的钱包就不见了。后来老妈送我到外地上学,因为一次性带的钱比较多,为了防止扒手,老妈在先天晚上就将省吃俭用所筹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一个布袋子缝在里裤上,上厕所时也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被别人发现。
再后来,老妈见我经常用手机交水电费、手机费、燃气费,还有买火车票、飞机票,转账等,也就不再持怀疑态度了。
再慢慢地,不知道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妈也懂得遥控指挥了。如手机快没费了,马上打电话让我给她交,需要什么,立即招呼我从手机上给她办!也实现了不动半步、办好万事的目标!
现在,老妈在小区里经常跟还只会用传统付款方式的老人宣讲:“以前带点钱出去办事,那可是担惊受怕够了!现在的科学技术真发达,只要一台手机就走遍天下了!”
老妈经常上街卖自己种的菜,有天我女儿开玩笑地对她外婆说:“现在大家都带手机不带钱,我也帮你打张微信收款二维码,不然您的菜都没有市场了。”
女儿还真说到做到,第二天就给外婆打了张收款二维码,挂到她老人家胸前。
老妈哈哈哈,笑得前俯后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