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漫游”在2017年已成历史,漫游套餐费却默默被收了43个月?据媒体报道,被收费的对象是一位老年人。因为套餐金额不多,每次扣费时,这位老人都没留意到,直到其子女帮忙整理不用的手机号时才发现。对此,运营商的电话客服在回应中表示,如果不是用户主动取消业务,即使业务已经“不存在”,费用还是会照扣。
点评:取消匪夷所思的漫游费,为何如此让人不省心?之所以累积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某项收费业务面临调整时,运营商需要系统梳理相关产品和服务。这些动作可能会影响到核心业务的效益。但是,无论运营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都必须正视市场的力量。如果没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运营商便不可能提供优质的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消费者的主动维权也是一种“市场发声”的方式。当然,如果消费者维权受阻,有关部门也需要亮明态度,拿出治理对策。现在,到了终结“漫游费”哑巴亏的时候了。
2.只允许学生喝水和上厕所,不让他们下楼,课间只能在教室跟前后桌同学聊聊天,每个楼层还安排值日老师,课间在楼道内巡查……近日,有媒体报道了在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课间圈养”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此不少人呼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出教学楼玩耍。
点评:健康的身心是孩子学习发展的良好基础。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是自古流传的学习良方,这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而且能“一举多得”。比如,孩子课间身心放松了,课上学习就能更专心;校园游戏多且自由了,就能更爱校园。诚然,孩子课间嬉戏打闹,可能增加意外发生的几率,但为了保安全而简单采取“课间圈养”并不可取。如今,体育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体育考试也在不少升学考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然而,孩子强健的体魄,不仅需要专门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考试,也需要利用课间10分钟锻炼身体、愉悦心情。
3.“9.9元测运势,19.9元测感情,199元改运”,近年来,塔罗牌占卜、AI云算命等花式算命广告充斥网络平台。一些人宣称占卜就能知命,花钱就可改运,借助网络平台贩卖焦虑,以诈骗话术和套路诱导消费,让不少人受骗上当。命运在自己手里,不在别人口中。
点评:算命行为,按心理学家的解释,就是那些对自我认定不那么清晰和明确的人,需要寻求外界的力量。比如,希望听到算命的说自己何时能转运,几时能发财,能有多大的前途。算命带来的效应,就是寻求心理慰藉罢了。听人唠叨一番,排解心中的郁结,希望得到命运转机的积极信号,以增加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鼓励自己前行,仅此而已。指望通过算运势,为事业、健康、感情、财运做个评估,那是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