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的炊烟

  ■谷彦平

  离开故乡,掐指算来,都快三十年了。

  昨夜梦回,故乡的容颜,在我心底又飘飘忽忽地凸显出来。现在想想,它的模样大都已物是人非,或人是物非。存留在记忆深处的一鳞半爪,只有故乡那一缕炊烟,就像那棵长年累月站在村口,周身写满沧桑的枫香树,时不时地东张西望,翘盼着回家的游子。

  我的故乡,是一个位于耒阳东南角与永兴县交界处偏僻的小山村。每次回到老家,人还未进村,就会看见一缕缕的炊烟,扭动着自己婀娜的身姿袅袅升腾。它们升上青天后,也不会迅速离去,而是盘旋在村庄的上空,最后隐身于一朵朵云霞之中。

  如今的城市里与绝大部分的乡村,都很难觅到炊烟了。电气化的时代,电磁炉、液化气,哪一个都比这柴禾烧出来的炊烟做饭简便、快捷。但母亲生前对炊烟的喜爱,一直是丝毫不减。她总说,用柴火蒸出来的饭好吃,用柴火炒出来的菜香甜,用柴火炖出来的肉最烂乎。

  所以,每次看见这炊烟,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园,想起母亲生前做的农家饭的味道,想起浓浓的、亲亲的乡愁。

  想起儿时,每次放学回家,还未走进村口,远远地就会看见炊烟升起的样子,就会闻到炊烟的味道。同时,传来的一定还有母亲做好饭菜的香味儿。我饥饿的肚子和嘴里的馋虫儿,一准会被勾引出来。小步跑跑进家中,来不及洗手,就会拿起碗筷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那些在田野劳作的村民,看见炊烟升起的样子,就会自动回归家园,这是约定俗成的暗号,不用召唤。看见炊烟,就知道家中的饭菜已做好,那是家中的亲人,在挥着手臂呼喊他们赶紧回家吃饭。细细的炊烟里,总会有幸福的味道与温暖。

  见过许多乡土题材的画作,大凡描绘村庄的作品,总能看到几笔淡淡的炊烟。其中一抹炊烟会为画面平添烟火气。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陶渊明的田园,是村庄最美的样子,也是我们打小最熟悉的样子。炊烟不升的当儿,远望一个村庄,总觉得是残缺的。炊烟之于村庄,如同鼻息之于头颅。这对密友,从遥远的石器时代携手而走来,早已融为一体,共同经历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

  曾看过一个有关炊烟的故事:有两个去沙漠探险的人,在沙漠里迷了路,他们左冲右突了好几天,也没能走出去。又一个黄昏降临,又饥又渴的他们绝望了,决心放弃挣扎,等着葬身荒漠。这时一人突然看见一缕炊烟袅袅飘起,在沙漠的一头。他害怕那是幻觉,喊同伴看,同伴揉揉浑浊的眼一看,真的是炊烟啦。他们精神大振,奔着炊烟的方向走去。最终,他们获救了。

  “花开花落,百年一瞬。”炊烟是粮食的一缕香魂,缭绕在村庄的上空,缭绕在青铜典籍和历史册页之间。煤油灯灭了,电灯亮了;犁铧挂起,铁牛来了;土砖房拆了,钢筋水泥楼房立起来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炊烟迟早大都会在人间消失。但我想,它作为游子心中最后的慰藉,它所带给我们的安心皈依的感觉,就是一个心灵家园的感受,里面装着幸福、爱与温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勇往直前
故乡的炊烟
泉湖夜色
相市采风词三首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故乡的炊烟 2020-11-24 2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