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前的湘西之旅,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凤凰的唯美、黄石寨的奇绝、流沙瀑布的壮观、十里画廊的山清水秀、德夯苗寨的民族风情,还有天子山上两位少年为争夺一个游人扔下的矿泉水瓶大打出手的一幕——层叠交错的美丽背后,最悲凉的两个字莫过于“贫穷” 。
进入十八洞村,要经过一段曲折反复的盘山路。窗外闪过的,除了山,还是山,一座又一座,一层又一层,过了一道弯,又是一道弯,没完没了。那些山,不仅高,而且险,并且都是石头山,用悬崖绝壁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大伙儿不断感叹着:在这样的地方开山炸石、修出这么一条路来谈何容易?修路的成本与代价,恐怕是平常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一路颠簸,终于到了。隔着几十米远,一个水泥灌注的树状拱门赫然在目,左侧“树干”上,“十八洞村”几个大字隐约可见。大伙在村门口镌刻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字样的巨大石壁下合了影,换乘景区的中巴车前往十八洞村示范基地。
汽车左转右突,不时能看到对面山谷上有高低错落的溶洞——那正是十八洞村村名的由来——十八洞村这个名字,是有传说的:当年,古夜郎国打败仗后,翻山越岭来到湘西深山老林,发现了一个能容纳几万人的大溶洞,而且洞内有十八岔溶洞,洞洞相连,于是便定居下来,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最先,这里叫夜郎十八洞,后来简称十八洞。2005年,当地飞虫村和竹子村合并为一个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就以洞名作为村名,叫“十八洞村”。
正如村名所示,十八洞村位于险峻的山峦深谷之间,高低不平,落差极大,村前屋后,你很难找到一块篮球场大的平地。车子大约行走了七八里地,才在一个停车坪停下来。这时正值晌午,艳阳当空,微风不燥,雨后的空中,迎来了画卷一样轻轻铺开的蓝天白云。
在十八洞村的村部,从导游和解说员的口中得知,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西南部的十八洞村是一个纯苗族村,共有225户,939人。六年前的十八洞,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让贫困如一道紧箍咒,压制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典型的贫困村,那时穷得实实在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36户542人,占总人口的55%。不少人家中除了电灯,就没了别的电器。村民们人均耕地只有0.8亩,这些土地都是在狭窄的山坳沟壑间开垦出星星点点的坡地,靠水稻和烤烟维持生计。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顺着小道走进十八洞,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十八洞村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模式。之后,花垣县县委县政府迅速派出精准扶贫工作队,全面、迅速、快捷地在十八洞村拉开了精准扶贫的帷幕。国内很多知名的商业企业也来到十八洞村,走访、调研,甚至在这个村庄住下来,仔细地发掘这里可供开发的资源。十八洞,由此开始了一段“每天都有变化”的历史。这个古老而闭塞的苗寨,载着村民们奔驰在幸福的大道上。
十八洞是精准扶贫的策源地,也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个能量场,吸附着各种资源在这里交互和碰撞,而各种资源的汇集,加速了十八洞村的市场化,也加重了“十八洞”这三个字的含金量。短短三年时间,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取得了质的飞跃,摘掉了“极贫村”的帽子,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典范。今天,十八洞的烤烟、蔬菜、猕猴桃已经网上热销,十八洞的山泉水、十八洞的酒、十八洞的苗绣,任何十八洞的产品,再也不愁销路——“十八洞”这个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牛皮的确不是吹的。眼下,通往十八洞的路,在重新修缮和拓宽,以应对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流——除了游客,各地的考察团和调研组来来往往,期待从十八洞获得经验和启示。这样的红利,自然也惠及了周边的村寨。
沿着习总书记当年走过的足迹,我们更深入地走进十八洞村。行走在坚实、干净、宽敞的柏油路上,眼前的景象着实让人惊讶。两条长6300米的供水主管道解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村民房子里原来凹凸不平的泥巴地,现在变成了水泥地面,房屋、厨房、厕所都已经改造得漂漂亮亮……一路上,有银行设立的金融扶贫网点,有电商企业设立的服务站点。当年那个贫困冷寂的十八洞,已变身热闹新景区;十八洞村村民,早已不再“地处偏僻”,他们与新世界的交互,只有“一步之遥”。
一条蜿蜒的石板栈道把分散的竹子寨、梨子寨挽在一起。“哞—哞”,山那边传来悠长的牛叫声。“叮咚—叮咚”,山泉从片片岩石中渗出,声音清脆。坐落在半山坡上的梨子寨,家家房子都是全木结构。寨子里,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这种住了几十年的木屋,冬暖夏凉,通风又好。楼上的排方和无数的横梁,在秋收时节,可以用来挂晒收获的果实。“精准扶贫”4个红色大字,刻在梨子寨的石壁上,扎在厚重的苗寨里。阳光下的梨子寨口,车水马龙,游人如织。“饮水思源,自立自强”的大红标语在黄色的土墙上格外显眼。黄泥竹篾的苗家宅院,青草点缀的石板路,房前屋后的盈盈绿树,绘成了一幅优美的水墨图。
走进一家农家乐,堂屋中间的大火塘烧得正旺,火塘上的腊肉和饭菜飘出诱人的香味。“这几天,天天爆满。老公买菜,我洗菜、切菜、炒菜,每天都可以结到三四千块钱。平常,人也不是很多。来的都是客,来一个也接,两个也接。酒是自己酿的,菜吃完了觉得好,还可以再加。”淳朴的老板娘一边手脚麻利地翻炒着大铁锅内的烩茄子,一边跟我们闲聊。2015年元旦,她从重庆秀山嫁到这里,除了爱情的力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八洞村越来越好的日子吸引了她。她既是这家农家乐的老板娘,又是厨师。在灶前烧火当火头军的,是她的老公。灶口舔出的火舌,映照着他满是微笑的脸。这对夫妻,是十八洞村脱贫与致富的带头人之一,是十八洞村山坡上那绿色的枫香树,是十八洞村天空那闪闪发光的星星。他们,把新的梦想融进绿色的画卷里,醉在火红的时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