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26日上午,“衡阳正青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社会保障工作成就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我市人社事业、民政事业、残疾人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人社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就业方面,实现了从分配就业向市场就业转变,就业局势总体稳定。2017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达110万人,自2003年建立统计制度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低于4.5%的控制目标。社会保障方面,实现了从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社保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险实行“五险合一”征缴,截至2017年底,全市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1388.51万人次,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近5年来,年均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800余件(次),结案率稳固在90%以上。
40年来,衡阳民政事业由小到大、变弱为强,取得了累累硕果和瞩目成就。社区建设取得突破,打造“家门口服务工程”升级版,惠民项目范围由最初的环境类扩大到服务、活动、环境、管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其他等六大类。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家门口”养老成为现实。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建立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重视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机制。基础殡葬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在全省率先实行基本殡葬全民普惠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
40年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衡阳残疾人事业经历了平稳起步、改革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由单一的康复工作发展为教育、就业、维权、文体等综合性社会保障事业;各级财政资金投入逐年递增。截至目前,我市残疾人事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服务残疾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残联系统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65个,185个乡镇街道有专(兼)职残联理事长,2528个村(社区)建立残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