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看到这个消息,其中一组年龄统计数据让人不安:在此次公布入选的1082人中,属于少数民族的有339人,占比31%。男性820人,女性262人。80岁以上的107人,70—79岁的237人,60—69岁的287人,40—59岁的444人,40岁以下的7人;平均年龄63.29岁。40岁以下的才个位之数,真心讲太少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展示,具有独特性、稀缺性、地域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这些文化遗产,其精彩、美好、古老的另一面,很多时候则是小众的、冷门的,甚至是孤独的、落伍的。在新时代,“非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明载体,更是亟待更多的青少年的关注与加入,让更多的“非遗”发扬光大。
笔者有一个“90”后美女同事,是一位湖湘民间艺术文化爱好者,也是一名南方剪纸艺术的传承人,系省剪纸研究会会员。在工作之余,她潜心于“一剪一刀一纸”间的学习研究,致力创作推广剪纸艺术,举办过“小试牛刀”“不纸于此”等数个专题剪纸艺术展,并在“小记者课堂”及“特殊学校”等公益推广剪纸教学。剪纸艺术这门“非遗”艺术在这位“90”后的身体力行中传承,正是这份青春的热爱,也让剪纸艺术更美。
新时代大力提倡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我们国家“非遗”这些古老的文化瑰宝与文明符号、艺术精品得到保存保护与传承延续之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的历史、文化的载体、活着的艺术、流动的文化、行走的文明,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记忆、文明基因,需要更多的青年来热爱,来传习,来带动,来发扬。老的“非遗”需要活起来、年青起来。
谁拥有了青年,谁就拥有了未来。让艺术与青春结伴,让美好的“非遗”文化艺术与代表希望的青年同行。只有这样,传统历史的艺术文化的“非遗”,就既能在青年群体中言传身教式的自发传衍,还能在父子与师徒间口传心授式世代传承,更可在网络信息时代,通过现代方式教育普及,传播推广。
唯有更多的青年喜爱上“非遗”,这种古老的艺术才能得到推广、扎根、开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天才更好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