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北大毕业生、留美博士……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将这一系列意味着“高素质”的标签拥有者,同“拉黑”父母6年、发15000字长文控诉家庭教育的“不孝子”联系起来。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反差,才使得80后“王猛(化名)”的案例一夜间刷屏,并引发网络热议。
此事引起网友共鸣,与很多人有类似大大小小的经历不无关系。换言之,不少人都有过写“万字长文”的冲动。如网友所言:“我父母也差不多这样,有时候和他们有分歧,吵的比较激烈就会产生我再也不要回这个家的念头。”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就这一案例而言,双方没有谁是百分之百正确,或者没有一点毛病。一方面,父母总是以为给了孩子最幸福的生活,最全面的照顾,可在孩子眼里,那可能只是无用的关心和重重的束缚;另一方面,孩子则总是觉得父母管得太多说话太烦问题太刁钻,孰不知凡是爱,都带有盲目的性质。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一个“亲情结”。解开这个结,不是哪一方的事情,而应该是哪一方先认识到了,就先去化解。譬如现在,王猛写下“万字长文”,说明已经认识到了“结”的存在。与此同时,他应该做的不是逃避,更不是“结”上加冰,而是应该努力化解。毕竟,天下没有解不开的“亲情结”,关键就看想不想化解,能不能温柔地化解。
如何巧妙地、温柔地化解?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白“内部矛盾内部解决”,最正确的应对态度不是逃离,不是对抗,而是沟通。坐下来,父母拿孩子当成大人,和他们平等的对话,孩子拿父母当成朋友,向他们敞开心扉。这样,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互相尊重,互相退让,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以爱之名”互相伤害,更不要以成长的名义给自己带来遗憾。
其次,可适当借助外力“解结”。不妨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先纾解情绪上的怨怼,以及长期郁结的应激模式,然后改变对父母的态度,学会承担起与父母积极理性沟通的责任。毕竟,子女成年后,理应学会自己直面困难,承担起改善亲子关系的主导责任,帮助父母的身心安享晚年。
总而言之,面对“拉黑”父母之事,旁观者不能一味指责子女不够孝顺、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却忽视年轻人的精神情感诉求。要知道,在尊重父母和子女双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搭建的亲情互动平台才会更加密切,精神家园才会更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