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发声
自取硬币能否“衡量”社会道德?
近日,“一箱硬币”突然出现在广州、成都、沈阳、合肥、郑州、重庆、南昌等城市,旁边有块告示牌:“如你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5元。”多地的测试结果极其相似:几乎没有人突破最多只能拿5个硬币的规则,有人拿硬币,也有人投硬币。在个别城市,盒子里的硬币最终比原先还多了。此事在网上疯转,后被指是一场商业策划。
1、类似的街头道德测试实验并不少见。有测试老人倒地扶不扶的,有测试能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还有无人商店测试等等。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测试场景下,结果并不一致。试图拿一种测试来衡量一座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不仅结果容易失真,也是对道德的浅薄认知。
某种程度,类似的测试,除了商业因素的驱动之外,更是对当前社会非黑即白的二元式道德观的迎合。这次硬币测试,它就预设了这样一种隐性的道德观:少拿、不拿是道德的,而多拿则是非道德。但退一步想,若真有急需,拿六块硬币的人与没有需要却拿两块的人,在道德水准上,他们的区别在哪呢?
——评论员 朱昌俊
2、社会是复杂的,人心也是复杂的,任何一种道德测试,都不足以准确反映出全部风貌,因此不必过于当真。如同“硬币测试”,哪怕呈现出不如人意一面,也不要因此悲观失望,不要对人心人性失去信心,要坚定自己的认知,不要轻易被别人左右。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对于社会应该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认识。这其实也是一种道德定力。如果有这种定力,就会“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想象,就不会被种种“道德测试”乃至偶发的道德事件牵着鼻子走。
——评论员 毛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