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面十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8月04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

  热点发声

  自取硬币能否“衡量”社会道德?

  近日,“一箱硬币”突然出现在广州、成都、沈阳、合肥、郑州、重庆、南昌等城市,旁边有块告示牌:“如你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5元。”多地的测试结果极其相似:几乎没有人突破最多只能拿5个硬币的规则,有人拿硬币,也有人投硬币。在个别城市,盒子里的硬币最终比原先还多了。此事在网上疯转,后被指是一场商业策划。

  1、类似的街头道德测试实验并不少见。有测试老人倒地扶不扶的,有测试能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还有无人商店测试等等。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测试场景下,结果并不一致。试图拿一种测试来衡量一座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不仅结果容易失真,也是对道德的浅薄认知。

  某种程度,类似的测试,除了商业因素的驱动之外,更是对当前社会非黑即白的二元式道德观的迎合。这次硬币测试,它就预设了这样一种隐性的道德观:少拿、不拿是道德的,而多拿则是非道德。但退一步想,若真有急需,拿六块硬币的人与没有需要却拿两块的人,在道德水准上,他们的区别在哪呢?

  ——评论员   朱昌俊    

  2、社会是复杂的,人心也是复杂的,任何一种道德测试,都不足以准确反映出全部风貌,因此不必过于当真。如同“硬币测试”,哪怕呈现出不如人意一面,也不要因此悲观失望,不要对人心人性失去信心,要坚定自己的认知,不要轻易被别人左右。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对于社会应该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认识。这其实也是一种道德定力。如果有这种定力,就会“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想象,就不会被种种“道德测试”乃至偶发的道德事件牵着鼻子走。

  ——评论员   毛建国

  “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你对古镇可能是“假”爱
虚假实习证明反证了诚信漏洞
“伪IP剧”是种焚林而猎的透支
衡阳晚报版面十四A14 2017-08-04 2 2017年08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