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康复科以前我是抵触的,因为康复科给我的印象就是不但要给躺在治疗台上的患儿做机械的康复训练,还要忍受患儿无休止的吵闹,就像置身在一个喧嚣的菜市场,想到这样的场景我就害怕。但当我真正接触康复、了解康复,才发现原本对康复的误解是如此之深,康复是一门让患者感到希望的学科,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残存功能,使其生活自理、融入家庭、社会。
我接触最多的患者是脑瘫患儿,他们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视听觉、进食、吞咽、言语、行为等多种障碍。
其中,这个4岁多的女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她很漂亮,皮肤白皙,像个瓷娃娃,父母都是高校教师,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也都是中学教师,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书香门第。然而这样一个宝贝怎么会是脑瘫患儿?家长们都百思不得其解。刚来时,小孩不爱说话,也很少笑,问她在想什么?为什么不说话、不笑?她根本不予理会。后来渐渐熟悉起来,孩子慢慢放下了戒备心,终于开口问:“阿姨,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蹦蹦跳跳?为什么我不能去幼儿园?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呆在医院里?我讨厌医院。”说完眼里噙着泪花,就又不作声了。当时在场的我们都为之动容,心头一颤!这么小小的一个孩子,心里却装着大大的烦恼。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相对肢体康复,我们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从那以后我便更加注重治疗时与患儿的沟通,多给她们讲故事,多给她们讲人生的哲理,希望可以借此在她们小小的心灵里播下希望的种子。现在,她变了很多,原意和我们护士阿姨做游戏,也乖乖配合我们治疗,还不时可以独自小跑一段距离,再也不是那个郁郁寡欢的小女孩!我心想,也许这些进步也离不开我们康复科护士和家人给她的关爱,让她走出阴霾,重获新生。
还有一位患儿,爸爸是老板,家境优越,三个月的时候被发现是脑瘫。最初接触时,爸爸根本不愿多谈自己的小孩,情绪低落,甚至萌生过自杀的想法。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我们立即与他沟通、谈心,劝解他,安慰他,让他对孩子的未来重拾希望,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去除心魔,决定坦然面对这一切,乐观的解决问题。现在我们不仅只是医患关系,还成了生活上很要好的朋友。
看着那一张张可爱稚嫩的脸庞,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能够和正常人一样,我们愿用心中的爱,成为他们的太阳,驱除他们的痛苦,温暖他们的心房,呵护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