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珂
人才关乎一个城市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目前市委、市政府力推的“万雁入衡”计划,着力从高层次人才引进、柔性引才、高校毕业生招聘等三方面来系统构建良性人才生态,让各界期待。
但必须看到,人才问题无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长期引导、培育,“静待花开”。市政协委员唐欧等建议,尽快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调整完善,将硬性引才和柔性引才政策充分结合,在人才招引、优秀学子跟踪机制、灵活利用各方人才资源等方面着手,最终建立以产业链为根基的引才方针,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生态。
一是尽快优化现行人才政策。修改目前政策中青年人才引进必须落户衡阳的规定,取消参保记录的规定,取消青年人才引进提前申报引进计划的规定;放宽高级职业资格人才申请提升待遇的条件,适当放宽青年人才引进的年龄限制,放宽对申报高层次双创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带头人的条件限制;放开青年人才引进待遇申报劳动合同主体资质要求……进一步畅通享受人才政策的申请和落实渠道,不让已引进人才因繁琐的申请环节或审核环节寒了心。
二是尽心挖掘本地高校人才。通过设立“城市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方式,与一些特定学子达成毕业后必须在衡完成特定服务年限的协议等。
三是尽数“跟踪”衡籍优秀人才。从高校切入,针对外地高校学子,重点面向湘籍、衡籍学子进行宣讲和挖掘;通过衡阳或湖南在各地的企业商会,结合衡阳产业特色,打好老乡亲情牌,多引老乡建家乡;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全面建立优秀学子跟踪服务机制,在全市打造一个“离衡雁城学子信息系统”,建立人才大数据库实现与离衡的优秀学子全面对接、跟踪服务与信息录入。
四是尽量盘活全国人才资源。各县(市)区招商部门根据本地产业特色及招商需求,与相关领域的导师、企业家建立稳固的互动联系;各产业链的链长有针对性地与各行业的导师、专家进行强力对接,使专家本身的资源为衡阳所用,或通过这些专家导流进衡阳各产业链所需的资源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