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珂
衡阳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个组合了诸多现代旅游要素的优秀旅游城市。《中共衡阳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提出重点培育的14条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链位列其中。
“然而,目前我市文旅产业发展还很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意识不强、投入不足、特色不优、措施不力、效果不好,要实现千亿级产业链目标,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市政协委员刘忠平等建议,深耕衡阳历史文化,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一是深入挖掘。依托在衡高校、本市社科文史专家及社会研究力量,围绕衡阳历史文化开展研究,尽快推出一批优秀学术成果,为衡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高位谋划。聘请专业机构,高质量做好衡阳全市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推出一批精品线路。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积极推动衡阳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将境内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生态文化、书院文化、美食文化等联合起来,并积极推动与周边红色旅游景区的合作,增强衡阳地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三是突出特色。在文旅产业规划中突出衡阳地方特色,比如依托南岳寿文化,打造大南岳旅游圈;依托衡阳保卫战、衡山农民运动、常宁工人运动、耒阳武装起义等,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城区着力“点亮东洲岛,照亮衡阳城”,打造从东洲岛经中山南北路步行街到石鼓书院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依托南湖公园打造红色文化博览园;借助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整修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等,力争做到人无我有。
四是做强项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区域支撑、项目支持、文化扶植的功能作用,推动文旅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用增量拉动存量,用高端拉动中低端,用新品拉动传统产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文旅产业实体,创新推进衡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