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珂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综合治理,实现了化学农药肥料减量目标,降低了土壤和稻米中的重金属含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耕地安全利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耕地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复杂性、难逆转性等特点,造成治理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耕地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为此,民建衡阳市委建议,加强基础普查,摸清污染底数,建立数据库,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源头治理,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为耕地保护利用提供安全保障;加强科技攻关,形成成熟配套的治理技术体系,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在构建耕地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上,加强科学谋划,为耕地污染治理提供保障能力。要建立健全一体化土壤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农民耕地保护直接主体责任;加强项目申报,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持续稳定投入;县级政府要履行治理主体责任,建立耕地污染治理投入长效机制,统筹相关涉农资金和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建立耕地污染治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谁治理、谁利用”的模式,加快完善农业绿色奖补政策,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合作,积极参与耕地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