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无城府人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人如玉”和“气自华”,不是指外形的美,而是指气质的美好,人格的美好。而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腹有诗书”,是培养他们美好人格的良好途径。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文学、艺术、政治、处世、礼仪、修身养性、兵法谋略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诵读国学经典,关乎人的素养和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如果情感贫乏,内心冷漠,那么他就会对人生产生彷徨、苦闷,对他人冷漠甚至无情,不会与他人交往等等,这样,他的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他的人生也很难获得成功。
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营造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一个精神的天堂。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让学生领略山水田园的美好,感受陶渊明的悠闲自得;读“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让学生懂得友谊的可贵,感受到王勃的豁达;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以让学生体会项羽的英勇,感受李清照的悲壮;诵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天地的开阔,领悟杜甫苍凉的情怀;阅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让学生体会友情的可贵,领悟到王勃的乐观与豪迈……
诵读国学经典,让我们的思绪在那个美好的世界中遨游,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那世间的衰落与繁华的悲与喜;体会光明与黑暗的是与非;回味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沧海桑田的变化与永恒;识别伟大与渺小,朴实与华贵,勇猛与懦弱的千差万别……没有这份情感,就如同到了金山却空手而归一样。有了这份情感,就能自在地品味和汲取人类的精神遗产,运用自如,这种人才是“心灵巨富”,你的收获用物质的现金来比喻的话,就好像拥有好几家银行一样,需要多少就能提取多少。
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是拥有美的人格的重要基础。
其次,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
诵读国学经典,不一定能让学生成名成家,但可以让学生尚且稚嫩的心灵纯净空廓,用经典奠基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使他们受到一种情感的、民族的性格熏陶,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之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例如: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等等,让学生学会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尊敬师长,感受了仁爱,履行了诚信……
国学经典中,许多诗人作家用自己的心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爱民、至真至善的诗词歌赋,反复诵读,能让我们感悟古诗文的唯美,感动于诗人的品质、抱负、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再次,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国学经典是美的,这种美不仅表现为艺术形象之美,语言艺术之美,节奏和音韵之美,还表现在思想情感之美,文学意境之美等方面。引导学生诵读美的作品,感受作品中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意境,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美,欣赏美,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品味古诗文的美。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使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进入古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长期坚持,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格就会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美好、高尚。
最后,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国学经典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至今不衰,就是因为其自身有着难以抗拒的的魅力。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是不单纯的抒情,而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把美的形象、美的思想情感、美的语言文字展现给我们。透过那优美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个卓而不群的形象,我们可以想象到一片片美丽动人的境地。例如:读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可以想象出一位为了理想而昂首面对死亡的勇士形象;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以想象到人有情、月也有情……
另外,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每天15-20分钟的时间轻松、简单的诵读经典,就能够在识字量、注意力、记忆力、人格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因为国学经典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慧思想体系”。经典在词汇方面是丰富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浓缩的,包括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宇宙的智慧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但在文字的组合时,却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所以诵读国学经典当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了。
有了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学生就能够放飞自己的思想,就能积累丰富的知识。有了活跃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何愁不能形成美好的人格?
杨振宁博士曾经谈到: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少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也许我们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还有透彻的理解,但是,肯定有一天,这些优美的诗文,将会与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用经典的文化熏陶学生,用高尚的思想感染学生、用丰富的精神培养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陶冶学生情操,定能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