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障”巳时(9:00—11:00)
机场特种车驾驶员刘邵君:在快节奏的世界“求慢”
  机场特种车驾驶员刘邵君。

  ■文/图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  姗  实习生  陈志文  通讯员  汪  帅

  8月13日,上午9点的钟摆尚未敲响。高悬蓝天上的那轮圆日,已化作白金色的熔炉。

  阳光漫过南岳机场停机坪,蒸腾起阵阵暑气。刘邵君和机务保障部的5名同事早已严阵以待,汗水也悄悄浸湿了他们的工装。

  8点53分,青岛飞来的航班稳稳落在跑道上。塔台的指令刚从对讲机里传出,他们便拎着沉甸甸的工具包,快步走向自己的“战场”——停机位上那架即将接受保障的飞机。

  刘邵君今日的身份是特种车驾驶员,飞机一停稳,他便连接桥载电源与空调,与机组签字确认,一系列操作,娴熟且专业。

  9点10分,航班保障工作宣告完成。仅仅一刻钟左右,是刘邵君的工作日常,却关乎着每一次航班的安全与准点。

  谁曾想,如今这个在机坪上从容不迫的人,8年前还是个踩着油门到处跑的客运司机。

  2017年,南岳机场公开招聘特种车驾驶员。有着18年驾龄的刘邵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

  虽谈不上“过五关斩六将”,但刘邵君这次的职业转型,也经过一番严格考验。

  “要开着大巴车走小路,全程不能有一点剐蹭。”在刘邵君看来,正是这样严格要求,才能确保机场特种车驾驶员队伍的专业与可靠。

  顺利通过考核后,他成了南岳机场的机务保障部一员。全家人都很高兴——毕竟“再也不用总在外面漂了”,“家门口”工作的日子他终于等到了。

  入职后,才发现机务保障部的工作并不简单。既要熟练驾驶各类特种车辆,还得掌握基本故障排查与处理,全天候待命更是家常便饭。

  “每天上班打卡后第一件事,就是测血压血糖,还有酒精测试。”刘邵君严肃地说,“身体状态不好,保障工作就容易出岔子。”这是因为,在机坪开车与在普通道路上开车大有不同,稍有分神就可能碰到金贵的飞机。

  而且,刘邵君要驾驶的机场特种车也是各有“脾气”。

  行李牵引车车身长,视线受限,倒车时需依赖后视镜等辅助设备,且需专人指挥。至于飞机牵引车,看着不起眼,却能“四两拨千斤”,精准推动100多吨重的飞机。“重点就在转弯上,要准确压在线上,推成‘三点一线’。”刘邵君边说边比划着打方向。

  回忆起第一次推飞机的经历,刘邵君颇为感慨。

  尽管之前已经模拟训练过很多次,可真正坐在驾驶室里,他还是紧张得脚抽筋了。副驾驶的老师傅倒是没催,只是轻声提醒着:“保持车速,控制油门,慢慢打方向。”

  如今,刘邵君也成了别人口中的“老师傅”,他自己只敢认“半个”老师傅。这不是自谦之词,而是刘邵君的职业敬畏。他说,机场特种车驾驶员这项工作,经验再足,也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何时何地转向都得分毫不差。

  不只是精准操作的难度挑战,机坪复杂多变的运行条件,也让刘邵君不敢有懈怠。

  2024年1月22日的那场大雪,所有人员取消休假,各种工具齐上阵,全力除雪。刘邵君拿着除雪铲在机坪泡了一整天,“雪化在身上,从外到内全湿了。”

  可比起冬天的刺骨严寒,现在的高温酷暑更让他有苦难言。烈日下,机坪表面温度超过50℃,特种车辆驾驶室堪比“大蒸笼”,方向盘晒得完全不能碰,“还不能戴手套,因为会更热。”

  在这冰火两重天的极端考验中,刘邵君一坚持就是8年。他说,自己的工作节奏和理念有了很大改变。

  当年那个信奉“多拉快跑”的客运司机,如今已被磨成凡事讲“慢”的机务保障员。“慢慢做、慢慢学、慢慢推”成了他的口头禅。

  这个“慢”字,蕴含着他对安全底线的恪守和对机务保障工作的精益求精。正如在采访过程中,他一直反复强调的,就是要“慢,安全,有效”。

  临近11点,阳光越发明媚,下一班航班落地时间也越来越近。刘邵君准备开始新一轮的保障工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机场特种车驾驶员刘邵君:在快节奏的世界“求慢”
空调安装工欧华锋:孤胆“蜘蛛人”的高空独舞
衡阳晚报版面四A04机场特种车驾驶员刘邵君:在快节奏的世界“求慢” 2025-08-29 2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