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 境
菜贩邓友春的一天,比一般人开始得更早。
“老伙计,该干活了。”8月18日凌晨3点,65岁的邓友春轻拍五菱宏光的车门。
发动车子,仪表盘的灯光映出他眼角的皱纹。后备箱里,六个编织袋码得齐整。中控台上压着手写的计划进货单:“土豆60斤、大蒜子40斤、青椒30斤……”字迹歪扭却清晰,边角还圈着“豆腐4点半取”。他踩下油门,车速慢慢提起来。
凌晨3点15分,西园菜市场已经热闹起来。
邓友春停稳车,揣着手慢悠悠转起来。他眼扫过每个摊位,不时驻足查看。东北角的土豆堆得冒尖,中间的青椒格外鲜绿,最里头的蒜子筐敞着,紫皮泛着油光。转了一圈,心里已有了数,才往土豆摊走去。
“老邓,就等你呢!”摊主刘师傅热情地招呼他。邓友春蹲下身,捏起一颗土豆在指腹上蹭了蹭:“芽眼浅,适合饭店用。”他掏出那页手写进货单,对着核了核:“要60斤。”
“62斤,算你2块5一斤,多的当送你了。”刘师傅把土豆往秤上放。
“刚看东边摊2块4,老主顾了,怎么还贵些?”邓友春笑着答道。
“就你精!算你2块4。”刘师傅飞快挑拣,把带斑的全拨到一边,“给饭店送菜,卖相得过关。”
转到青椒摊,邓友春捏着椒蒂对着灯仔细看了一番。“带露水的,1块9一斤。”青椒摊老板说道,“知道你给单位送,得挑周正的。”
“西边摊1块8,你这贵了。”他晃了晃手里的手写单。
“我这是本地棚里的,你闻这味!”两人拌着嘴。
1995年,邓友春和妻子从衡阳县农村进城,以贩菜为生,持续了30年。市场里的摊主已经和他相熟,讨价有时不过是老熟人间的玩笑。
“饭店做凉拌菜要用,紫皮的卖相好。”选完生姜、毛豆、丝瓜和大白菜等,他绕到市场角落的调料摊,补了五斤红皮小洋葱。进货单上,要买的菜全都被圈上了。
装车时,邓友春的动作带着章法:土豆放最下面,垫张硬纸板防磕碰;大蒜子装进网袋,挂在车厢侧壁;最上层留着空筐。“菜一旦破了相,就只能低价处理,认赔。”
“以前骑电动三轮,一路颠得黄瓜全是疤。”他拍了拍车厢,“现在这面包车,稳当多了。”
凌晨4点15分,面包车拐进易赖街AI智慧农贸大市场。过减速带时,邓友春特意点了点脚刹——怕筐里的菜晃散了。妻子胡运桃已在摊位前忙碌,手里的笔在单据上画着勾,说道,“饭店临时通知加了10斤茄子,你去补点本地的。”
邓友春应着,卸完货,拖着拖车转身往市场后门走。那里的菜农总带着沾泥的本地菜。“张叔,带刺黄瓜有新摘的不?”他蹲在菜农三轮车旁,拇指蹭过瓜身的尖刺,露水沾湿了指腹。
“2块一斤,自家园子今早摘的。”张叔往秤上添了装好袋的黄瓜,“看这花还鲜着呢。”
邓友春这次没有还价,顺带还要了10斤茄子、3个冬瓜。“这季节菜新鲜,客户就认这个。”挑茄子时,他专捡茄柄带露水的,“水分足,炒出来才香。”
凌晨5点,第一缕晨光已经照在市场的铁皮顶棚,邓友春又爬上了面包车。“先去三公里外的饭店,再跑五公里外的单位。”对于送菜的路线,他早就规划好了。“送完菜10点回来,午饭后换班补觉,倒下就睡。”此时的副驾驶上,摆放着的豆腐筐还冒着热气。
城市“早行人”邓友春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他其实顾不上工作的单调和乏味,更在意“老赖”:“给有些单位送菜,把钱拖着,迟迟不给!”
30年的菜贩生涯,邓友春两口子的收入算不上高,但也支撑起了全家生计。他表示知足常乐:“从人力三轮车到电动三轮车,再到如今的面包车,日子是慢慢好起来的。”
他揉着肩膀说:“趁能身体还好,多挣点,防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