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希龙 颜艳妮
8月7日7点,初升的阳光温柔地洒在雁城大地之上,将万物唤醒。不一会儿,街道上的车流开始涌动,路人行色匆匆。
趁着太阳还不算大,欧华锋来到一小区住户楼下,时间已近8点。
仰头望向高悬的空调内机,铝合金梯子“咔”的一声架稳,延伸向那个需要拯救的方形洞口。他攀上发烫的梯子,片刻间,已有汗珠从鬓角滚落。
欧华锋是美的空调的工程师,既负责安装,也负责维修。
即便室内窗户洞开,热浪依然舍不得流动。欧华锋俯身拆卸螺丝,手指在机器腹腔内精准游走,新散热片被迅速归位。
15分钟后,空调口下凉风重新流淌,而他后背的工装已浸透成深灰色,紧贴脊梁——对于32岁的欧华锋来说,这是他与空调打交道10年时间里,最寻常不过的一幕。
城市高楼的外墙,是欧华锋更艰难的“战场”。
12层高楼外,两根安全绳勒进腰间,一根系于窗框,另一根由搭档死死攥住。欧华锋探身踩上仅容半脚的外机平台,身体在热风中摇晃如苇。
50公斤的外机需从窗口徒手搬运,工具传递靠嘶吼接力:“扳手!向左半米!”汗迷了眼睛,他不敢擦拭,全凭肌肉记忆拧紧螺丝。这份“习惯”,全靠常年高频率作业养成,是维修旺季单日14单、连续15小时的高空独舞。
高空犯险的勇气,来自账本上清晰跳动的“刻度”:旺季,单日收入可破千元;淡季,月入曾跌至几百元。
欧华锋公司铁律如山——美的配件编码联网可查,私加费用者终身禁入行业。
“为几十块赌上一辈子?不值。”同行乱象他心知肚明:故意拧断铜管、虚报氟压、“李鬼”售后层出不穷。而他的工具箱里没有诡计,只有电容坏了直接换新件的效率,和对用户明白告知“保修期外需自费”的坦诚。
每年的7至9月,每单作业有40元高温补贴,是对欧华锋这样的“蜘蛛人”微薄慰藉。在行业乱象丛生的背景下,欧华锋们的“规矩”如同热浪中的清泉。他们如蛛网上的工兵,以绳索为弦,汗珠为符,在冷热交替的夹缝中,弹奏着一曲未被歌颂的生存与守望之歌。
为了在滚烫的烈日和刺骨的寒潮里多挣一点,欧华锋只能将生活拧成一根紧绷的弦。早出晚归是常态,七岁的儿子自然无法周全照料。妻子在衡阳县乡镇医院忙碌,白大褂下同样压着生活的重担。无奈之下,孩子寒暑假便如候鸟飞到母亲身边。
周末是绳索稍松的时刻:妻子带着孩子从乡镇赶来,一家三口在蒸腾的暑气里短暂停泊。
唯有聊到钓鱼时,欧华锋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一年中最冷最热时忙得脚不沾地,春秋倒是清闲。在微风和煦的暖阳天,喊上同事甩几竿,最解压,成本也不是很高。”
支撑使命感的,除了收入账本,也有沉甸甸的获得感。
欧华锋向记者坦言,某日归家后接到用户紧急求助,协商次日维修却被对方恳切挽留:无论多晚都等你,你不来全家彻夜难眠。他当即折返,星夜奔赴现场。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真好。”他微笑时,眼尾漾起细纹。他恪守着朴素准则:内机故障星夜驰援,外机高空作业则需天明保障安全。“守时守信”“问题处理干净利索”“有礼貌会说话”“安装位置好”……记者在美的App用户评价里,看到了用户眼中的欧华锋。
当欧华锋收拾工具的背影融入夜色,城市彻底坠入霓虹的海洋,空调外机的嗡鸣声从万千窗口溢出。
万家清凉的背后,是孤胆“蜘蛛人”欧华锋们的绳索两端:一头系在峭壁般的高楼外墙上,承受着烈日炙烤与寒风切割;另一头,缠绕着异地医院的白大褂、孩童课桌上的铅笔盒,以及周末相聚时,出租屋里那碗尚带余温的家常面。
当夏日的衡阳在冷气中安眠,那些湿透的工装、结茧的指节、悬空的孤影,正以最沉默的方式,托举起一个清凉人间的底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