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冉冉
近日在教育部介绍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专家介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不单独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这个变化还挺大的。以往,对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库,学校和教师有时会深感浩瀚而无从下手;一些有益尝试,也可能因为不成体系、推新不足等原因难以坚持。现在,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选择素材有了一个基本遵循,这将大大减少“踩坑”“试错”的发生,更给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开垦出一块肥沃的土壤。
土肥还需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顶层设计虽然做出了“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规划,但要在校园生根发芽,对教学艺术、教师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当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数学教师在讲授九九乘法表时,能否为学生讲授数千年前中华文化中“九九表”、十进制的智慧?以前,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今后,教师得有一缸水,甚至一片海。
能教是一回事,学生入脑入心更重要。这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等育人目标出发,把握好“有声”和“无声”之间的平衡。具体来说,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平滑地融入素质教育,既把课程设计得有声有色,又要让考核于无声处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