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月,广州某小区的杜女士和张先生因为在自家门口装摄像头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杜女士和张先生住在同一个楼层,两人是邻居。此前,张先生因为自家门铃损坏,便更换成带有摄像功能的可视门铃。杜女士觉得该门铃带有摄像功能,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最终在社区调解下,张先生将“家门口的摄像头”拆掉了。
点评: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可能侵犯邻居隐私,应该主动征求对方意见。一个方面,对于摄像头安装的位置要做到“不侵犯邻居隐私”,应拍摄不到“邻居的家门口”;一个方面,对于社区而言需要当好和事佬,遇到此类纠纷的时候要调解到位,维护邻里和谐关系。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因此,在隐私保护升级时代,“家门口的摄像头”有必要从法律层面立个专门的规矩,安装的范围等有个规范的标准。
2.三伏期间,不少医院的中医科门庭若市,排队贴敷三伏贴的人流络绎不绝。但在电商平台上,“三伏贴”被一些商家包装成包治百病的“万能贴”,不少商家号称“祖传配方”“医院同款”“厂家直销”,出售的产品款式琳琅满目,品牌多样,显示的月销量动辄数万件甚至数十万件。有媒体调查发现,网上出售的“三伏贴”有不少疑似假货。
点评:“三伏贴”乱象,是诊疗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诊疗生活化,就是人们在一些自认为比较安全的诊疗项目上,存在自疗或在医疗机构之外寻求服务等倾向。比如,生活美容馆从事医学美容服务;婴儿游泳馆提供婴儿按摩推拿;保健品促销人员为老人测血压血糖、并标榜吃保健品就可以降压降糖等。诊疗问题生活化现象日益突出,很多人已经忽视了医疗行为的专业性与严肃性。单个诊疗项目被滥用,其危害或许还不太明显,但值得警惕的是,诊疗生活化一旦形成趋势,这种轻视医疗专业性的行为,必然会让参与者付出更大的间接代价。
3.搬家后坐地要价、强收费用、人身骚扰……搬家市场上的这些乱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更让消费者深受其苦。如何遏制这类行为,让搬家行业风清气正,让知法守法企业更好发展,让违法违规企业无处立足,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点评:民生无小事。如何规范搬家行业、确保消费者的权益?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用强监管、重惩罚才能根治搬家行业坐地起价等顽疾;只有堵漏洞,用法律法规对搬家公司进行约束,明确规范其商业行为、管理行为等,消费者权益保护才能得以实现;只有严震慑,给其戴上“紧箍咒”,防患于未然,搬家行业才能进入到一个健康有序发展阶段,市场环境才会得到改善。只有各方携手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在需要搬家公司时免遭“高价搬家费”之苦。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