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日前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一项对2002名18岁至35岁青年进行睡眠相关问题的调查显示,近六成(59.5%)受访者习惯晚睡,入睡时间均在23点以后。
大量病例研究证明,与长期熬夜伴随的是癌症风险高、心脑血管病风险高、诱发糖尿病、引发神经衰弱、影响生育能力、伤害眼睛、免疫力下降、引发胃肠病、抑郁情绪多等可怕结果。
有专家讲,“人类还没进化到能熬夜的体质”,核心问题正在这里,我们不要指望可以通过一些现代手段,能够抵消熬夜的影响。熬夜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些熬夜没有办法避免。但有些熬夜则是非必要,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非必要熬夜”。
有些熬夜完全是自身原因。比如,很多人睡觉前都会玩一会儿手机,有的可能只想刷10分钟短视频,可在不知不觉当中,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就过去了。有人提出睡个好觉先从不把手机带进卧室做起,这很有道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制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熬夜已经成了睡眠的最大杀手,有些熬夜不可避免,有些熬夜则完全没有必要。那么,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减少“非必要熬夜”做起。这涉及到个人、社会、单位,也需要一些市场主体作出思考和调整。因为“人类还没进化到能熬夜的体质”,自然也不能进入到必须熬夜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