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2月04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不能让“伪降解”消解最严禁塑令

  ■冯海宁

  纸吸管、木餐具、可降解塑料袋……自今年1月1日禁塑令正式落地以来,各种传统塑料制品的应用替代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其中,成本更低、体验感更好的可降解塑料制品一跃成为市场新宠儿,迎来井喷。但据报道,可降解塑料市场也混入了“伪降解”。

  从“限塑令”到“禁塑令”,展示出我国进一步遏制“白色污染”的决心。为实现禁塑,相关部门一方面采取了“堵”的策略,禁止生产、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等;另一方面采取了“疏”的策略,以布袋、纸袋、可降解塑料袋替代不可降解塑料袋。

  从市场情况看,今年实施的“最严禁塑令”效果正在显现,可降解塑料需求爆发就是证明。有生产可降解塑料袋的企业表示,“工厂已经满负荷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3月份”。有研报也指出,到2025年预计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为23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477亿元。塑料市场将走向环保化。

  但从报道可见,可降解塑料市场的产品并非完全可降解,还混入了“伪降解”产品。所谓“伪降解”,实际上是由传统塑料材料+各种添加剂合成,最终实际降解率低,并不满足可降解产品需求和生化标准。一些所谓可降解材料、分解物无法被环境吸收,反而因为肉眼不可见,对环境造成更大危害。

  “伪降解”产品出现,原因之一是商家受利益驱使。由于非可降解和可降解材料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商家从中看到了“商机”,以低于正常可降解塑料产品价格的“伪降解”产品来获取更多利润,同时打着“可降解”的旗号来逃避监管。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缺乏统一的强制性标准。虽然在可降解塑料领域有一些标准,但因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采用不同标准,这就给了“伪降解”产品浑水摸鱼的空间。去年9月,行业协会制定了业内公认的标准,但由于权威性不够且缺乏强制力,所以,还需要国家部门制定强制性标准。

  “最严禁塑令”,是目前我们遏制“白色污染”的最强武器。但如果不能杜绝“伪降解”产品,“最严禁塑令”的实施效果就会被消解。

  作为普通消费者,显然无法甄别和判断可降解塑料的“真”与“伪”,甚至商场超市采购人员也没有识别能力,那么在“禁塑时代”,“伪降解”产品就会以“可降解”的名义混迹于“塑料江湖”。这是“最严禁塑令”制定者不希望看到的,也是公众不愿意看到的。

  要有效监管杜绝“伪降解”,为可降解塑料制定统一的强制性标准是基础。这个标准出台越早,越有利于“最严禁塑令”见效。在这个标准基础上,再对可降解塑料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加强质量监管,并对违规者从严处罚。

  “最严禁塑令”关乎环境安全和公共利益,实施不容“打折”。这应该成为有关部门、各地政府、行业协会、消费者和企业的共识,各方都应对“伪降解”塑料产品大声说“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世 相 浅 见
决不能让“伪降解”消解最严禁塑令
餐饮服务人员戴口罩入法意义深
乐见“老地方” 成旅游新热点
推文创产品还需多走心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决不能让“伪降解”消解最严禁塑令 2021-02-04 2 2021年02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