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我与新闻已经“相恋”十年。
这十年,我在记者、编辑的岗位之间转换,既在新闻前线冲锋陷阵,也做过新闻幕后的策划与统筹……
十年间的每一步成长,都记忆犹新。
仍记得入行第一篇新闻稿,写的是风光带坏掉的路灯。一篇400字的新闻稿,我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挤牙膏般一点点地挤出来。写到自己都怀疑人生,心想这行干不下去了,还是老老实实回去做教师本行吧。但我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最终还是一字一句地把新闻“处女作”完成了。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听到消防车警报声就闻风而动,一路追着消防车往新闻现场赶,赶到了许多新闻,也闹过不少笑话。我关注城市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条道路,甚至是所见到的每一棵树。从解放路装修工人遇险、接龙山房子起火,到蒸水运砂船倾覆、船只受困湘江公铁大桥,我经常第一时间赶往突发事件的现场,为掌握全城独家新闻而兴奋不已。渐渐的,我熟悉了这座城市,也终于不再是那个被四百字新闻稿逼到墙角的“菜鸟”。
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从“趣解衡阳话”“寻古衡阳”,到“衡阳非遗”“工业印记”“申名进行时”,我通过一个个新闻专栏,把文化、文物当作“活新闻”来写,“发现”了南方箭楼、神秘的大浦古城、水口山江州遗址以及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未解之谜。在这一过程中,我为传承文化、保护文物尽绵薄之力,也收获了作为新闻人的成就感和喜悦。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这是我的职业追求,也是不变的初心,我一直在努力。尤其是从2018年4月开始,报社领导委以重任,将我从编辑岗位调到时政新闻岗位——这是一项对政治素养、业务能力要求更高、更严的工作,也让我更加明白党报记者初心、使命的重要性。
岁月如梭,时节如流。在这个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变化的是传播手段,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坚守。即便前路交困,我依然奋力前行,为新闻梦想而拼搏、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