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施昆梅纤弱的外表下包裹着特有的冷静、坚持、干练和果敢,让人印象深刻。
今年是她从医的第28个年头。自2006年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后,施昆梅在重症医学科拼搏13年,经历了无数个守护病人的不眠之夜,为无数生命垂危的患者带来生命的曙光,“我是个医生,救死扶伤,就是我的信仰”。
“这份职业,不允许我们有丝毫侥幸与懈怠”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医生需要更加细心地观察患者监测指标传递出的信息,准确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几天几夜的床旁守护,对于施昆梅等重症医学科医生来说,更是常态。“施主任这么‘苗条’的身材,都是守病人守出来的。”采访中,和她搭了13年班的护士长陈群打趣道。
就拿重大手术的围术期管理来说,术后可能出现呼吸、循环、凝血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感染、疼痛等并发症,这些都是对重症医学科医生的一种考验。去年,该科室收治了一名在心胸外科行冠脉搭桥和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患者,有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术后合并凝血功能、心功能、肺功能等多器官功能不全。
施昆梅不仅带领下级医生对患者的循环压力、心电、血气、凝血、电解质等指标进行严密监测,自己还守在床旁指导下级医生随时根据指标变化精细化调整治疗方案。经过4天4夜寸步不离的守护,患者顺利渡过了术后的难关,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最终顺利出院。
施昆梅说:“重症病人是非常脆弱的,与死神赛跑,这份职业不允许我们有丝毫侥幸与懈怠。”
“因为热爱,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2005年,施昆梅所在的市中西结合医院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合并。2006年,在心血管内科干了十多年的她被领导委以重任——组建重症医学科。
30平方米的科室,3张病床,一台呼吸机,3台心电监护仪,3个医生,8个护士——这是施昆梅的“战场”。
“我该怎么做?我能胜任吗?”当时的施昆梅这样问过自己。她没有畏难,一边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找来危重病医学的教材从头学起,到市里相关专业的同行那里不断虚心求教,一边开始筹划场地、设备,组建人员培训,制订及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抢救流程、应急预案等各项规章等。
终于,场地有了,队伍齐了。而考验施昆梅及其团队的时刻也随之而来。
2007年的一天,89岁的罗大爷因为肠梗阻,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衰、呼吸衰竭等多器官衰竭被送进了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入科时,不仅家属对于患者痊愈出院不抱希望,我院外科专家评估后也认为没有太大的救治希望。但是我还是想试试。”于是,施昆梅不仅为罗大爷制订了详细的监测及治疗计划,还联合血透室为其开展了床旁连续血液治疗净化。经过呼吸机治疗、严格的液体管理、纠正内环境紊乱、脏器功能保护、胃肠功能减压、抗感染及中医等一系列的抢救治疗后,罗大爷的状态逐日好转,最终康复出院。
通过这例抢救,该科在危重病人的综合救治能力上不仅得到了医院领导及同事、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病人及家属也十分感激。
经历了13年的发展,该科室已经配备了进口监护仪、呼吸机、床旁超声仪、支纤镜、注射泵、床旁血滤机等先进设备,发展为能提供呼吸、循环、血流动力学、床旁超声、血液净化等监测治疗手段,可承担休克、多器官衰竭、重症感染、重症神经、多发伤等大型抢救学科。
“生活上可以简单,工作上必须认真。”这是施昆梅的座右铭。
对于今后如何做得更好、更优秀,她说道:“我时刻告诚自己:不断为自己建立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面对激烈的医疗竞争、医改调整,我带领的这个年轻科室只有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成长,才能不断为更多危重患者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