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表示:“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作为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运行已满5周年。5年来,上海自贸区探索形成了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A
多个亮点点缀制度创新之花
位于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的亿通公司,有一面巨大的电子显示屏。通过上面闪烁的数字和光标,可以实时监控上海口岸业务情况以及船舶坐标位置,这是上海自贸区在全国首创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已经升级到3.0版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包含货物进出口、运输工具等10个功能板块,对接了海关、税务、外汇等22个部门,服务企业27万家。”亿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吕锋说,打通监管部门的“信息孤岛”,用数据跑路替代人员跑腿,大幅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的缩影。在上海自贸区5年的建设历程中,有3个原则一直贯穿其中:“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
按照这样的要求,5年来上海自贸区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4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果用清单的方式罗列,我认为起码有15个亮点。”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原局长张湧说,这些亮点包括:出台全国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年检改年报公示;先报关、后入区改为先入区、后报关;外籍人才经推荐直接申请“绿卡”,外国留学生区内直接就业;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打通区内企业向境外低成本融资的渠道;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黄金国际板、国际原油期货交易相继推出……
B
127项制度创新向全国复制推广
在过去一年里,很多爱美的人士发现,身边的新款化妆品越来越多了。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上海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启动的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试点。
根据试点规定,凡从浦东口岸进口,且境内责任人注册地在浦东的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由审批管理调整为备案管理。伊丽莎白雅顿(上海)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张毅说,试点后企业进口新款化妆品的周期,从原来的3到5个月,缩短为现在的5个工作日。截至今年7月,已有1600余件非特殊用途化妆品通过试点登陆中国市场,没有出现一起产品问题。
非特化妆品“审改备”,是上海自贸区和浦东新区“证照分离”改革的举措之一,如今已经向全国推广。作为改革“苗圃”,统计显示,迄今为止,上海自贸区已经有127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在改革红利的释放中发挥了“放大器”效应。
如今,上海自贸区培育的“良种”还在向全国播撒。最新的改革举措如“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已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推进,要求通过落实“一网通办”,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C
为开放型经济写下中国注脚
拿到培训机构的营业执照,瑞伯职业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科很开心。瑞伯今年9月成为上海自贸区首家金融教育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方是瑞士金融理财规划学院。
钟科说:“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巨大。上海自贸区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门,希望‘瑞士基因’能结合本土资源,为中国的金融和理财师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第一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工程设计公司……上海自贸区诞生的一系列首创项目,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写下了生动注脚。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逾5.5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设立企业数的1.5倍。新设企业中的外资企业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以上海1/50的面积,上海自贸区创造了全市1/4的GDP和2/5的贸易总额。
“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上海自贸区3.0方案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挺立开放最前沿、率先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海自贸区仍在路上。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