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好像已成了“至理名言”,在各级文件、领导一些讲话以及学术论文中出现的频率都相当高!也许是笔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太深的缘故吧,笔者无论如何接受不了这一观点。
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有个什么好吃的,母亲总要先给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剩下的也总是让父亲先吃。也许是为了安慰我们这些小馋猫吧,她时常教导我们:小孩子有吃在后头。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正是因为母亲耳提面命,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从小就懂得了“再苦不能苦父母”道理。兄弟姐妹们虽没有什么大出息,但在孝顺父母方面个个堪称楷模:逢年过节,父母生日,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到父母身边去;父母有个头疼脑热的,大家也会争先恐后地回家探望。老人家种几亩薄地,仅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但他们从来不缺钱花,因为子女们都会主动孝敬他们。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践行“再苦不能苦父母”的传统美德。
如今,大家信奉的却是“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显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是怎样的人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养儿防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子女必须孝顺!不忠不孝的子女会赡养父母吗?眼下的中国,“啃老族”人数不少,是这些人没有劳动能力吗?当然不是。他们不仅身强体壮,甚至还拥有很高的学历!他们之所以成为“啃老族”,多半是怕苦怕累。因为找不到既不苦又不累的工作,他们就只能蜗居在家“啃老”了。
笔者在参加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扶贫对象儿女双全却穷得家徒四壁。究其原因,十有八九是子女不孝。有些年轻人住的是洋房,坐的是小车,吃香的,喝辣的,而他们的父母呢?住的是土胚房,穿的是破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成了不折不扣的贫困户。子女不赡养父母却要别人来帮扶,真是咄咄怪事。但这又能怪谁呢?恐怕父母自己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吧!
“人之初,性本善”,由于一些父母教育不得法,从小对孩子娇生惯养,最终将“善”变成了“恶”。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丢不得,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要相信“再苦不能苦孩子”!否则你就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酿成的苦果自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