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语出《国风·周南·桃夭》。
显而易见,《桃夭》是首祝贺少女出嫁的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灼灼的桃花明艳到了极致,一如靓丽的新娘光彩照人;第二章以新结的桃子,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朵朵盛开,继而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第三章则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繁密茂盛,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幸福,可谓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以桃树的三次变换比兴,烘托一种欢乐热烈的气氛,勾勒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表达人们对家庭和睦、生活安乐的美好向往。同时,向我们传递一种思想:一位姑娘,不仅要有“其华灼灼”的外在美,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每次读起《桃夭》,总是让人怦然心动。仿佛空气里,浮动着一种端然的欢喜,一种人世绵长的情意。一枝夭夭桃花,俨然一副最美丽动人的笑靥,开在“诗经”遥远的水岸,开在我们心灵的桃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是这一枝美丽的桃花,装点着世间幸福的底色,惊艳了悠悠三千年的时光。
在我的心底,一直珍藏着这样一幅古典的画卷:旧时古中国的乡间,一片桃花灼灼盛开,春光明媚灿烂无比,一位凤冠霞帔的新娘,身着大红嫁衣百花裥裙,被人从花轿里搀扶出来,其风姿绰约、仪态万方,有如春水初涨,更似碧桃初绽。此时古乐喧天、花炮齐鸣,众人在四周簇拥着、欢笑着,一片热闹的喜庆,独有新娘子两颊绯红、满面娇羞,亦步亦趋且庄重有礼。恰似那繁华满枝的桃花的明艳与鲜妍,别有一种韶华盛极的静气。
一篇《桃夭》,语言极为优美精练。全诗不过短短三章,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节奏明朗欢快,妙趣无穷,写法也极为讲究。诗中将“室家”巧妙变化,同“宜”字反复组合,反复咏唱,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却是独具匠心。称意即相宜,一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无字可替。呈现出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彰显出她的美好品德给夫家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从此开启更多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是的,《诗经·桃夭》里的少女出嫁了,她是诗里楚楚动人的女子,更是世间美丽动人的新娘。祈愿人世间每一位女子,都如夭夭桃花,其华灼灼,都能其叶蓁蓁,宜室宜家。之子于归,这厢有一路桃花相送,那厢有满蹊桃花相迎——从此与自己心爱的夫君,一生相濡以沫,一世相亲相爱。从此在尘世的田园陌上,男耕女织,生儿育女,过着幸福美满的桃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