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石鼓深深。
是的,不是声声。这里的石鼓很难敲出声音,但是无论你是学者还是学盲、近亲还是远客,只要立足片刻,那种深深的震撼与感怀,一定无法抑止。
这里是衡阳八景中独占三处的石鼓书院。三景中,“石鼓江山”是她的秀美;“朱陵诗洞”是她的厚重;“青草桥头”是她的风情。
她是一个狭长伸向江心的半岛,更令人惊叹的是,左蒸水右湘水,这片不到0.5平方公里的山石,居然把湘南两条重要的河流汇聚在一起。而这片山石,也愈往江心愈陡峭,削面为崖,三面临水,形若一面石鼓。每当江流起伏,浪涛拍石,石鼓之声仿佛声穿入耳。
仅是这种壮美,倒也罢了。山石之上的千年石鼓书院,才是更能让你敞心回首的地方。
公元810年,时衡州名士李宽筑屋于山顶与友结伴读书,成为石鼓书院的雏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石鼓书院比睢阳、白鹿洞、岳麓其他三大书院基本早上百余年。至宋至道三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不久,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在全国声名远播。韩愈、周敦颐、程洵、郑向、朱熹、张栻、徐霞客、文天祥、邹守益、湛若水、王夫之、曾国藩等名人大家都与此书院渊源颇深,或游历寻访,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练武演兵,石鼓书院便成了湖湘文化的重要圣地。那位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热血革命先驱夏明翰也是这所书院最后招录的学员之一。
这方寸之地,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可能是哪位名人先贤也曾留下的印迹。历代吟咏石鼓书院的诗文不下数千,仅各类《石鼓书院记》就达100多篇。每念至此,这三进五亭台的书院,在你的眼里,该是怎样的一处所在?立于韩愈写下《合江亭》诗句的合江楼上,放眼两江合流,不远处的耒水也环抱过来,三江之气势,并流之分合,城市之繁华,身后之寂寞,辽阔与微小,豁达与孤独,进取与沦落,齐齐涌上心头,此时际你还能有什么不会感到“石鼓深深”呢?
二
石鼓书院是一本大书,但偏偏地,对于这里,我每次思绪泉涌,却总难以提笔。
她就像我日夜守候的亲人,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悲喜全部融解在她的面容、她的发际,我每日凝望,却难以尽言。
如果我只是一个外乡人,立于她几十米高的山崖或水岸之前,望三江汇流,看水天一色,再稍稍了解一下她的深远历史和名人名作,然后拍下到此一游,开开心心与人闲扯和炫耀一番,倒也不失一种畅意与快乐。
但是我不可以,面对她的一砖一瓦、一字一词、一载一秋,我总是百般感慨与愁肠。
古往今来,著名书院之中还没有一所如她这般坎坷曲折。据考证,她没有一次重修后历经百年不毁,最近一次的全部破毁,是在日军飞机轰炸的炮火之下。而重修,又历经了几十年的等待。
我们总是习惯沉醉于她的久远之中,却很少去记录或面对她所经历的种种际遇。毁去再重建,兴盛再遗忘,高远再微小,她所经历的、所见证的,才是我们最该思考与领悟的。
书院早些年连着一片古街区,有几条纵横相交的石板街,两边是些木屋或旧砖房,还有个像窑洞般的寺庙。青色的大岩石就裸露在湘江岸边,几艘渔船系在一片沙洲之中。
我进城工作之后,就住到了石鼓旁边。在书院回廊上晒太阳,在那条古街吃小食,在江边的堤岸上望天空。特别喜欢夏天夜里的风,仿佛整座城市的风都集中在了那里,风一会把我吹向蒸水,一会把我吹向湘江,带着水汽,带着花香,还带着对面江岸楼宇的烟火气息。
书院遗址、石鼓古街和她所坐落的山石,完整地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是现代气息的城市广场,以及广场边过于挺拔的高楼。重修一新的石鼓书院里,几处楼阁常年紧闭。没有读书声声,只有庭院深深。
而“青草桥头酒百家”,这曾经的衡阳八景之一,那些酒榭歌台,如今更只有在头脑里来构想了。至于“朱陵诗洞”呢,倒还有几处崖刻和坍塌的洞口,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所在。
只有千百年来的江水,吞吞吐吐,总是一片深情。
每当浪花打过来,立于石鼓书院的深刻孤独,便能击中我内心的每一次柔软。
三
她应该被我们仰望的。
因为这所书院,衡阳这座城市足以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写下属于自己的一页。理学、心学直至王船山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衡阳因为以石鼓书院为代表的众多书院,在中华文化的几座高峰里,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全唐诗》中,今天能够找到准确位置的书院,全国有48所,湖南有8所,衡阳就有6所。书院称院长为“山长”,亦是从衡阳开始。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山,收徒授课,学生就称他为山长,“山长”的称法由此而来。
衡阳文化的这种底气,很大部分与石鼓书院相关。
然而,自日军轰炸衡阳、打响那场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后,石鼓书院就尘封与荒凉在那里,直到21世纪后的重修。
今天,重修一新的石鼓书院也焕发了新的光彩。作为文化景区,逐年被提标提质;作为城市标识,她越来越被这座城市的人民热爱和铭记;开办的“石鼓书院大讲坛”,余秋雨、于丹等名家先后来此坐而论道,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是,文化不仅仅需要仰望,更需要我们正视。每当黑夜来临,每当游客疏稀,每当离开衡阳就很难听到她的名字,我们又何尝没有羞愧?作为四大书院中时间最为久远、山水最为秀美、经历最为坎坷的书院,如何传承和发掘她更深更真的美,我们需要做的似乎还有很多很多。
立于石鼓书院大门,清末诗人周延俊所题的对联,“是七二峰雄峻所钟,看砥柱中流,但莫赏青草烟痕,朱陵石迹;溯卅六湾波涛而上,听鼓角午夜,应不减船山灯影,岳麓书声”,或许正是此刻的心境吧!
石鼓深深,她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寄予。
她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