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踩石,又名牛迹石,是一座山的名字。这座山就是常宁东南部大义山脉的主峰。传说,太上老君云游至此时曾对这片山水赞不绝口,其所骑青牛因贪吃山顶石隙中灵芝仙草而在石头上踩下了一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此山得名的由来。
一直以来,这座山在我心中有着很深的印象。小时候,从老家的门前向南边翘望,能朦朦胧胧地望到它雄伟的轮廓。在那个缺煤少电的时代,父辈们都曾在此山中打过柴。他们说,山间处处皆有泉水,且常年涌流不绝。辛劳过后,他们在此驻足牛饮,疲乏顿消,下山时,还要美美地再喝上一口,甚至还要用准备好的袋子装上一袋,带回来以供家人享用。
关于牛踩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父辈们口中流传。说是很多很多年前,大义山脉因为矿藏丰富,很多矿工曾在此开山戳石、挖锡采硼。然而有一天,一位矿工在山顶的池塘边无意中发现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此更衣沐浴,他怦然心动。但他并没有独享这美丽的尤物,而是悄悄跑到矿下,喊来更多的矿工前来观赏。当全部矿工从矿井下爬上来时,沐浴的美女却不见了。而就在此时,矿山突然坍塌,矿工们躲过一劫。当地人传说这个美丽的女子就是天上的何仙姑。她来此沐浴就是为了搭救这些即将蒙难的矿工。这似乎有些神话的色彩,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鲜活而动人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烙印,让我心生神往。
当生命的河流淌过无数个春秋,我早已不再是那个轻易就被打动的少年,开始对本地一些风物产生兴趣,也关注起牛踩石这个有些熟悉却又有些神秘的地方。
今年的春天,终于有了机会,朋友相邀一同去爬牛踩石,于是欣然前往。前去的途中,我在心中暗想,既然找不到关于牛踩石的相关文字记载,那么就得怀着一颗敬仰之心,用自己的文字存留这山间深隐的神秘和神奇,让它不再被人忽视与冷落,即便我的文笔是如此拙劣。
来到山脚下,顺着山溪往上走。抬头注目,我发现这大山犹如一位含蓄的老者,仿佛在悄声诉说着远古的故事。而那清澈的山泉从山涧流出,声音是那样令人神往,仿佛是一曲交响的音乐,时而高亢,时而柔缓,将沙石濯洗得清透空明,将山间树木映衬得空灵幽远。我们一行人时而打量溪石上击起的朵朵水花,时而望望那被溪水冲洗得沟壑纵横的石壁,时而想想溪流旁那些坚韧生长的树木,不由得被这大自然中和谐共处的物事由衷折服,心间也就有了丝丝舒适与恬淡。
行至途中,同行者跟我说起发生在此地的一个故事。说是清朝晚期,湘南瑶民起义首领赵福财,败退转移就是在此地被官兵伏击而亡。这里原有一条溪流,原本无桥,平常百姓若要从此地经过,只得攀援连接两岸的两根巨大的龙血藤。当年瑶民义军被追击时欲通过小溪前往牛踩石深处扎寨安营,然而在他们到来前,官兵却砍断了那两根龙血藤。上万瑶民义军进退无路,全部被狙杀在此。县志记载了这个故事,说是当时起义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河流,而那两根龙血藤的血也流了七天七夜。据传,自那以后,该地的泥鳅也全呈血红色,老百姓每每捕获,往往不忍餐食,将之放生。
沿着山间小道往上走,但见路边灌木丛生,翠竹摇曳,鸟鸣山更幽。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时而采一束路边的野花,闻一闻这大自然的清香;时而寻几颗野泡,找一找儿时浓浓的记忆,竟也有无限乐趣。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怀惴着征服山顶的心情,穿行在曲径幽明、九曲回肠的山道中,我仿佛感到心中正在有一丝丝失去的情愫在被什么唤醒。
山腰有平素难得一见的野生茶叶。这里的野生茶园虽无人照管,却自然生长得非常茂盛。这些茶树吸取山间优质的泉水和养分,所产茶叶质地优良,叶衣嫩绿明亮,汤色清沏明净,浸泡滋味悠长,甚至超过人工精心培育的茶叶。在途中,不多时就能看到三三两两采茶的农妇。询问她们一天的收成,竟然每天也有好几百元的收入,让我们这些城里人感到汗颜。而那火红的杜鹃则如晚霞翻腾,千枝万朵浪漫地绽放在山谷中、丛林间,在风中欢快地摇曳,尽情地舞蹈,让人看了眼馋,赏了心醉。忽然想起两句诗:“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似乎与此间情景较为契合。
登上山顶,已是正午。我们看到了那盛传许久的石屋,但不知为何人所建,因无人居住照看,显得有些破败。走近了,我们才发现门上有三个斑驳的字:“牛□石”。中间一字,早已风蚀不见,不知是“踩”还是“迹”,抑或其它。这也许就是我们至今无法说出此山真正名字的原因。
巨石上的蹄迹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大,也不只是一个,但其中都蓄着一些清水,水光透亮,好像正发出一层寂寂的光芒。此时,天空皎洁蔚蓝,倒映在蹄迹中,显出格外的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