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8月30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识字后拼音”是教育的理性回归
  →

  今日谈

  林日新

  今秋开学,广州小学新生人教版语文教材将大变脸。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学拼音不再是语文第一课,学生们将从简单汉字学起继而再过渡到学拼音。

  二十年来,笔者多次听小一语文老师抱怨:“学语文先教拼音真让人搞不懂,为何不从简单的汉字开始呢?”“汉字是表意文字,应当先教一些简单的汉字再学拼音吧。”当时,笔者只用“教无定法”来搪塞,实际上心里早就认同他们的看法。其理由有三:

  一,符合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有四种造字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教学汉字完全可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因为独体字的笔画较少,结构简单,字义易懂,符合儿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二,符合汉语学习的规律。初学汉字一般从简单的独体字入手,老师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看图说字”“说文解字”等方法教授学生识字,激起小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直接教学汉字的优势,还因为单个的汉字可编成为朗朗上口、又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和强记死背那些本身并无意义、相互间全无内在联系的拉丁符号,完全是两种情趣、两种氛围,自然也就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传统教育的理性回归。我们的民族语言和文字都有着非凡魅力,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王揭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逮读书。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我国小朋友在幼儿园都是靠直观感觉去认知的,对于图形、图画的认知印象深刻,拼音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即使老师如何生动地做示范,也不及方块字的内涵丰富,老师可以从方块字引申出很多有趣的故事,让初上小学的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为下一阶段学习拼音打下基础。

  最后,实践证明了“先认汉字再学拼音”的行之有效:2014年的《南京日报》曾报道《我市多所小学尝试“先认汉字再学拼音”》,南师附小一位参与教学改革的老师说,经过多年尝试,学校发现孩子们先识字阅读再学拼音,上手比较快。另外,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想象力也比其他班级强一些。“这和学生刚入学时,不是一下就接触机械的拼音学习有一定关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第B01版:版面一
   第B02版:版面二
   第B03版:版面三
   第B04版:版面四
   第B05版:版面五
   第B06版:版面六
   第B07版:版面七
   第B08版:版面八
不收礼,倒贴红包也不足取
“天价”片酬,谁来埋单?
“先识字后拼音”是教育的理性回归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先识字后拼音”是教育的理性回归 2016-08-30 2 2016年08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