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多位少已是城市管理的普遍难题。 2015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保守估计,中国的停车位缺口超过5000万个。
B
到2017年我国停车位理论需求量为2.38亿个
A
停车难现象已引起国家层面关注
究其原因,停车位的供求矛盾突出是当前停车难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车辆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停车场规划建设滞后,停车位并没有同步增加。
总体来说,中国的停车场管理的专业程度不高,散而乱。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是,与停车难同时存在的是,北上广深停车场泊位空置率达44.6%。
这些现象在2015年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长期以来,我们将交通问题的政策着力点放在动态交通上,静态交通长期被忽视。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静态交通利好政策频出。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停车场,发展错时共享停车,提升停车信息化水平,促进停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这一系列直指停车难的政策,从国家层面对融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给予了迄今为止最大限度的开放,其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推动停车产业化。例如,《意见》提出将停车产业纳入高端装备制造业清单,给予相关政策优惠,打造自主装备品牌。
同样在2015年,一些创新措施也开始实施。例如,在全国开展11个直接核定停车场建设专项债券发行额度试点工作。其中,杭州市获得200亿元的专项债券发行额度。无论如何,这样的探路,都将成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停车场建设的重要观察样本。
如今,停车已成为中国有车一族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某调查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停车调查报告(2015上半年)》显示,近八成车主因停车问题而感到困扰。
“停车场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其公共属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有关部门的完全认同或重视,因此这一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大都在‘欠账’。”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研究员陶希东分析。
据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张戎介绍,中国城市停车位的供给渠道中,95%以上是通过“配建”来解决的,而过去在城市规划中,对停车位的配建标准设置很低或根本没有,这就导致已建成的中心城区停车位几乎没有扩展空间。
2015年9月,住建部正式印发《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立足从规划源头合力配置城市停车设施资源。这也是住建部探索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环节科学发展城市停车设施的第一步。
同一时间,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都重新修订了原有的停车设施配建标准。
调整已经开始,但因为中国的机动车数量仍在飞速增长,停车位的紧缺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陶希东提供了一组数据:近几年中国汽车保有量每年以13%~1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7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7004万辆。
根据国际惯例,停车位与汽车保有量的比例应在1:1.2至1:1.4之间,假如按1:1.4计算,预计到2017年,中国汽车停车位理论需求量将达到2.38亿个。
“事实上,到2017年中国停车位大约只能增加到1.05亿多个,还是会存在巨大缺口,在一些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陶希东说。
停车难并非只存在于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在中国的其他城市,这个问题也日益凸显。
安徽省停车协会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合肥市中心城区小汽车现保有量为29.6万辆,而中心城区车均泊位仅0.89个;目前合肥市中心城区停车需求约36.4万个,总体停车缺额高达11.4万个,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C
多地尝试“错时停车”模式
2015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具有自然垄断经营和公益性特征的停车设施服务收费,国家要予以规制。
“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如果道路容量已经达到或者接近饱和,再建新的停车设施势必会加剧拥堵。”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张戎告诉记者。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一方面,其平均停车泊位缺口为76%,每个城市至少有超过200万车辆无正规车位可停,另一方面,大量的经营性停车场长期空置,近五成停车泊位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集约挖潜,鼓励既有停车资源的开发共享,提升停车信息化水平,促进停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早在国家鼓励停车资源开发共享之前,上海、杭州、无锡、郑州都曾试水“错时停车”。
近日,山西、福建多地都提出要推进“错时停车”方案,并鼓励和引导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对居住区与周边商业办公类建筑推行“错时停车”。
上海在2012年新修订的《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办法》就提出,市中心城区新增了停车资源错时利用制度。该《办法》针对两种类型的“错时利用”作了专门规定:一是对住宅小区与商务楼宇等之间错时利用,二是对开设时段性道路停车场,充分利用夜间道路资源。
综合《瞭望东方周刊》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