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和广州医科大学联合共建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单细胞克隆等技术,从免疫的猕猴体内分离出可以对抗埃博拉病毒的高效抗体,未来或可用于救治患者以及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从2014年初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地区流行初期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工作。最终,项目研究团队从免疫的中国猕猴体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成功分离到3株具高中和能力、高度人源化的抗埃博拉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并与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华人科学家邱香果合作,通过感染埃博拉活病毒的动物保护实验,证明其中的两个抗体在小鼠感染埃博拉活病毒48小时后,起到很强的“中和”作用。
研究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对“高效单克隆中和抗体”进行了解释:“高效”指的是抗体效果非常好;“中和”指的是抗体与病毒“中和”之后,可以阻断病毒的传染;而“单克隆”指的是抗体是从单个细胞中提取出来后,再进行扩大培养的。由于抗体高度人源化,经过临床安全研究后,便可用于救治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埃博拉病毒也分为不同类型。目前,课题组正开展第二代抗埃博拉单克隆抗体的研究,通过定点基因突变、结构和功能鉴定、多种抗原免疫的方式,寻找具有更强中和能力、能对抗更多不同亚型的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及组合,为研发和优化高效抗埃博拉的预防和治疗性抗体,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做更大的努力。 据《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