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丰华
炎帝神农在耒阳创制耒耜,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增加了农业收成,并推动了农业社会的最终形成。在神农创耒的故乡衡阳,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在呼唤生产方式和产业融合的变革。
这是农业最好的时代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而从2014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还包括组织管理、市场经营、社会服务和国际竞争的现代化。为此,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
席卷城市商业的互联网思维也开始向农村渗透。“互联网+农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成为农业领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国家实施的“宽带中国”战略,将在5年之内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将使农民成为平台的受益者,一大批“农民工”转变为“农民商”,农业产业化的春天已经来临。
有专家预测,未来二十年间,农业现代化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鱼米之乡”的契机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富民强市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以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796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586亿元,增长23.6%,势头强劲。
“鱼米之乡”、“江南粮仓”,至今仍然是衡阳市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输出名片。全市形成了以粮食、畜禽、油料、林木、蔬菜、茶叶为主导,以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休闲农业为特色的十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角山米业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民营米业龙头企业,新发食品成为国家黄花菜加工技术标准起草单位,大三湘油茶已拥有自主专利26项,三香农林拥有山苍子等天然植物提取专利56项,安邦模式成为国家粮食安全解决方案的标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拥有金雁、绿海、超大、古汉、天天见、金拓天、角山等中国驰名商标7个,常宁无渣生姜、常宁茶油、耒阳红薯粉皮、祁东酥脆枣、西渡湖之酒、祁东黄花菜等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产品6个。“江南粮仓”、“中南油都”、“江南枣都”、“中国香都”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号背后,更是一条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探索之路。充分依托休闲农业,不断拓展农业的生态、旅游、教育、文化等功能,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共接待游客72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92亿元,省级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发展到82家,连续实现了国家级休闲农庄和示范县“零”的突破 。
在衡阳“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中,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划出“十百千万”工程,即发展10家领军型龙头企业,100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0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100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另外,要推动20个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提升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种养加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争先入市的企业,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在寻找彼此的过程中,形成了农业产业繁盛的春天。在国家战略背景下,衡阳的农业产业化,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为产业化寻找广阔出口
在农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一批先行的农业企业家敏锐地意识到,衡阳是农业大市,却并非农业强市;农业产业化虽然发展很快,但并未由量变蜕变为质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农产品加工比重偏低、产业集聚度不够、发展环境仍需优化等瓶颈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发展缺少合力,缺少融合产业链的公共平台,缺少成功的农业企业运营者,缺少人才和技术,缺少商业品牌的输出,这就是衡阳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农业缺乏组织无法成为产业。如果说农业产业化是一株茂盛的树,它就需要根与土壤的互动;如果说它是一张网,就需要资源的有效连接。一个能够打通连接的共享组织,呼之欲出。
建立这样一个协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组织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参与。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一批龙头企业的推动下,衡阳市农业产业协会——一个以“推动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宗旨的民间组织顺势而生。这个组织的宗旨在于构筑农业一、二、三产业价值链,打通产业与金融、产业与政策、产业与科技的价值,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绿色通道及资源平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变。
这个组织,它是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村组织的有机融合,它突破油茶协会、蔬菜协会等专业细分组织的瓶颈,它将为市场建立质量准入机制,为农业企业提供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它同时还是准经济实体,依靠经营盈余为会员提供信贷支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
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脚步,已随春天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