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丰华
接触本土农业企业越多,越有一种感觉:大家都争做全产业链,都去搞基地生产,都去找市场。
这是重资产运作的艰难处境,投资大,收益慢,很多人走到半道叫苦连天,眼巴巴望着政策补贴,可是,补贴能成为农业企业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吗?——不会,真正的产业化来自市场驱动。市场会考核从产品到运营到销售的整个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才有可能打通全产业链。但这不代表胜利。互联网思维带来的体验性产品基因,更为市场准入设置了门槛,更多的经营者只是把生意从城市搬到了农村,可是,刚刚踩入泥土的老板们,在农业产业极度讲究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面前,他们的热情往往铩羽而归。衡阳生鲜电商O2O项目2014年集体发热,现在相继熄灭,正是这样的原因。
事实是,我们需要的是类似工业的组织方式,方有可能在分工中放大自己的特长,在价值链中的一环兑现利益。可以对比的案例是,祁东一大户种下3000亩的西兰花,专供上海的高档餐馆,每季可获利近200万元;而衡阳大量草莓、红提种植户的泛滥,已经改变供求关系而自贬身价。你是做基地还是做销售,做生产主导型还是品牌运营先行,都可以类比刚经历过的繁盛的制造业时代。
单个经营者的迷失,正有赖于协会功能的完善,比如供销、信用、推广、维权,以信用为核心的经营盈余,更足以解决协会的会员依赖症,而这,正是诸多民间协会组织的软肋,要激活农业产业协会的真正价值,正在于这种供应链经营;当协会成功升级为农业产业整体服务商时,每一个会员都是受益者,前提是,你得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放大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