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句育人名言,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理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明白事理;情可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吃透教材,培养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自然是以课文为本。而这些课文,都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情感的宝库。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在处理一篇课文和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必须熟练地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细心地体会蕴含着的感情。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教师就应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激情。教师既是课文情感的欣赏者,又是课文情感的传授者。感动学生,从而让学生受到陶冶和教育。因此,教师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学知识,去熟悉和研究课文。对课文情感进行感受和体验。通过自己的感受来领悟作家的情感和脉搏,引起感情共鸣,并把这种情感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循循善诱,激发情趣
情感可以直接转化为新的生机和力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具备一定的“能源”。中学语文大部分是文字篇章,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学生也处于多彩的生活中,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这些生活经验和体会跟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某些情景相仿或接近时,教师再进行巧妙点拨,引情入境,就会产生情感交流,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学习兴趣。例如:我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我和同学们说:“这篇散文结构简洁,语言朴素,记述的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反映出许多农村妇女的可爱可敬的高贵品质,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同学们听了,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这样的母亲形象非常熟悉,甚至觉得自己的母亲就具备了朱德母亲的不少美德。我在教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带着对母亲的亲切感,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之情;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再向学生点拨:“你们都有母亲,你觉得文中朱德的母亲的哪些品质最打动你们?”顿时同学们立即热烈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母亲勤劳简朴最真切;有的说,母亲吃苦耐劳最亲切;有的说,母亲和蔼仁慈的态度最感人;还有的说,母亲支持儿子求学,参加革命最动人……在这种情景中,我以母亲热爱劳动为例,诱发学生联想体会。学生的情绪更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讲起自己母亲感人的事迹,使大家深受感动。这样通过启发引导,激发情趣,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情感融为一体,学生对课文开头“我爱我的母亲”有了深刻的感情领悟。
三、提高课堂语言艺术,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读者在品味优秀的文学作品时,都会感知它蕴含着的美的情感。语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文学作品时,也应该让课堂语言饱含感情色彩,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教师朗读艺术,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灌输,使他们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师生一同浸入喜、怒、哀、乐之中。例如教《干将莫邪》一文时,为增强表现力,使学生细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感情逐渐产生的情况下,我用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课文。特别是读到“赤”要为父复仇的悲伤,使“客”急人之困的豪爽言辞时,我用悲伤、郑重的语调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赤”与“客”的不同语气,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浓郁的情感的氛围中。
我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感情色彩的需要,恰当地使用语调、重音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有的语音时强时弱,如浪牛行舟,跌宕起伏;有时语调步步上升,如登阶梯;有时突出重音,如击鼓点。像读《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把重音落在“死”与“活”上,突出了“死”与“活”的对比,强调了两种人的截然不同,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及鲁迅一样的革命者的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轻蔑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情感教育。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情感引导者,学生是情感激发的载体,两者相互配合默契,对于理解一篇文章起着重大作用。通过课堂教学这条途径,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进而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