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心脏病微创治疗策略和新技术研究
项目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易定华等
常规开胸手术切口长,创伤大,需要纵劈胸骨,并发症约11.62%。
该项目:1.无需纵劈胸骨开胸手术,在55家单位治疗心脏病13156例,疗效显著。2.率先开展经胸超声引导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比较经食道超声引导的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无需全麻、费用低廉,能够较大范围的推广。3.研制出改良设计的碳涂覆封堵器,改良了封堵器的释放技术,开展介入治疗包括心脏术后复杂瓣周漏和残余漏等心脏病5077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4.研发出专用手术器械,通过胸壁小孔即可完成不适于介入治疗的心脏病微创手术,并发症较常规手术从6.9%降至1.7%,术后胸廓畸形发生率从27%降到0。5.创建全腔镜微创杂交等新技术,简化了手术方式,避免了复杂手术或再次开胸大手术的风险,592例手术成功率100%。
项目: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核心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
项目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等
课题组发明了长管状骨骨折微创复位系列器械,研制了长骨骨折快速牵开复位器、髓内复位器和锁骨骨折闭合复位器,解决了多年来长骨复杂骨折主要依靠牵引床辅助复位而复位利率低的难题,正确复位率由50%~66%提高到98%,且操作简便,可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髓内复位器置入导丝成功率提高到了39%;打破了骨折远端对近端的传统复位原则,发明股骨头干三维互动股骨颈骨折复位技术,使切开复位率由5.1%降到0.3%;率先提出了跟骨骨折微创内加压和骨性毁损伤理论,研发了系列内固定物和工具,切口感染率由14%~30%降至0~2.9%。
项目: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项目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谷涌泉等
糖尿病并发下肢缺血与糖尿病病程和患者年龄高相关。据有关统计,病程在5年以上多普勒查出下肢血管中度异常达46.8%,病程在11~20年、年龄70岁以上,下肢血管异常达68%。国内外医学界普遍认为:针对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微血管病变开展外科血流重建面临的难题具有:多节段、血管病变复杂、动脉流出道差及通畅率低、自体血管移植物缺乏、患者多数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复杂的手术等。
项目组在国内率先提出糖尿病下肢缺血可以进行外科治疗理念并成功付诸实践,研究成果在67家医院推广应用,9474例患者受惠。
项目: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及临床防治研究
项目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等
慢性肾脏病(CKD)殃及我国近1亿人群,病情进展至尿毒症的患者透析治疗费用占国家医疗总支出的30%,是“花钱最多的疾病”。项目组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肾纤维化和CKD进展的新机制,创建了延缓CKD进展的RAS阻断剂滴定疗法,使CKD进展至ESRD的风险降低了50%;创建了进展性CKD和CVD(脑血管病)的风险预测及无创诊断新方法,建立了动态监测肾纤维化进展的尿液mRNA芯片检测体系。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叶酸缺乏和MTHFR677基因多态性是我国社区人群CKD进展的危险因素;发现含高浓度葡萄糖腹透液导致组织AGE蓄积是我国腹透患者发生CVD最强的危险因素。其所建立的疗法被国际CKD防治指南和美国肾脏病医师教程采纳。
项目: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研究和应用
项目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许瑞华等
结直肠癌居我国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早期诊断率低,中期治疗策略不够完善,晚期生存率低。项目组率先发现3个新的可以作为筛选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基因位点,为该病的早诊和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发现了一组特定的miRNA标签能够预测Ⅱ期结直肠癌的复发风险和对化疗的疗效,可以作为筛选是否需要辅助化疗的分子指标,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发现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是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案。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