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面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2月1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桐油飘香何处闻
  春节印象

  尹文策

  “弥漫桐油香,一岁一相逢。人生有更迭,传统永昌隆”这四句打油诗是几十年前,炒年货之夜,仿唐人诗上半阙吟成的,遗憾的是,如今的第四句要改弦更张了,炒年货在许家吊楼这一方水土中成了人类历史览物馆的摆设,成了忆旧老人心中依依惜别和寻不回的乡愁。

  在生活质量低档的时代,许家吊楼这方水土的人们践行的年货大致是“老六样”,米花红薯粉,瓜子落花生,米荷叶角子香又甜,冬豆粒粒露笑脸。这些自产的年货都要靠一种预热的细河沙来进行拌抄,这些可口的产品才会酥、脆、香、甜。而细河沙又要靠桐油拌抄后有一定光滑度,光洁度后,才能将自产年货炒出香味四溢。此时桐油的香气弥漫在丘陵山区的垅垅皂皂,真真地是“春城无处不飞花”。那香味直冲人们鼻孔,无穷、诱人的香味沁人心脾。

  炒年货是场团队“作战”的人民战争,是一家人团聚和快乐的一天,也是苦中有甜的一天,所有的新媳妇、小姑子这一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她们温柔的性格,平和的气质,她们都成了“司炉工”,年货的成色,甜脆的程度都掌握在她们手中,灶膛中的火力大了,炒锅中的年货就会烧糊或烧黑,吃起来就有苦涩的口感;火力小了,炒锅里的年货不脆,吃起来不酥口。她们的秀目盯着锅里,耳朵细细听着站在灶背后的母亲们的指令,灵活运动着手中的烧火工具。那张脸被火温得像张红纸,活像一朵红花,美丽极了。

  我家的“司炉工”是大姐,每天的这一天,她都像指挥官一样地指挥。她呵斥我,在我面前“作威作福”,报我平时在她面前“作威作福”的仇。这一天我担负的工作是“运输工”,专门向“司炉工”运送柴火,有些类别的年货对烧柴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年货要大火爆炒,有些年货需要温火焙炒。刚开始,我像小燕子一样奔进奔出,蹦蹦跳跳,欢欢喜喜。大姐待我筋疲力尽、疲惫不堪时,故意多发和乱发指令,让我像耗子一样钻进钻出,忙得两头窜,不能坐一会儿。看着我累死累活的样子,大姐暗暗微笑,带着小妹们坐在灶前唱起土儿歌“排排坐,起糯糯,糯糯香,买生姜……”,母亲看着我心里可急了,叫小妹们帮着我,大姐气愤了,一灶大火,吓得母亲手忙脚乱。母亲口里骂道:“你只短命鬼,硬要把老弟累死”。平时就是靠父母的宠爱和保护,在大姐头上“作威作恶”的。今天,她利用特殊的“职务”终于抗争起父母了。至今想来,古话说得对:“为人莫当官,当官就不一般”。大姐把手中一丝丝权利,也用得随心所欲。

  一边是桐油飘香,一边是家庭的温馨。到了炒年货这一天,父亲也在家帮衬着,先是用水漂干净抹布,再用抹布把积垢灰尘的缸子擦干净。晾干后,把炒好的年货密封装好,让年货保持得香、脆、酥味都长久。然后来到厨房开古老的玩笑。

  许家吊楼这地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两妯娌做爆米花,一个做得好,一筒米花籽可炒出三至五筒来。一个做得不好。两妯娌在交换产品情况时,一个说自己的米花籽一筒炒三筒,一个说自己米花籽一筒炒一筒都没满。另一个安慰地说,那是炒干了水分,这个故事成了买卖亏空的代名词。

  父亲来到锅边,眯着眼睛看竹盘里的米说,我堂客做得米花籽是一筒炒三筒,还是炒干了水分,一筒炒了“坑”筒。母亲听了愠怒地说,你能干你就来做白(呗),说风凉话有什么用。我们很少看到父母有夫妻情调,听了后,不禁大笑起来。父亲边回话,边用开水加白糖为我们泡上一碗。大家边吃边说笑,温馨的屋内充满了浓浓的年味,让我们焦急地等待除夕那一天早日到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农村的“老六样”随着食品科技的创新,已经淡出了人们春节的食品库,“春风不度玉门关”。但我们这一代人们依然“每逢佳节倍思亲”,怀念桐油飘香的炒年货时代,心中荡漾着几千年前祖先创新这些食品的欢乐心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桐油飘香何处闻
互致新春祝福,共话美好未来
温暖送给特困员工
我们靠什么抵御寒冬
衡阳晚报版面八A08桐油飘香何处闻 2016-02-19 2 2016年02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