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1年09月08日 星期四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视土地如命根子的村民
——耒阳市爱群村11组保护耕地见闻
  朱朝生

  耒阳市大和圩乡爱群村十一组,坐落在一座小山脚下,38户人家153口人,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守着土地过日子,土地就是他们的“饭碗”,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人口逐年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严峻的现实摆在村民面前。保护耕地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线”。这个组有着珍惜土地的优良传统,60多年来土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多,还留下了许多保护土地的佳话。

  农田建房,干部就是不答应

  1949年至今,爱群村十一组干部换了一届又一届,每一届村民小组组长上任,都有个别村民打占田建房的主意,要求组长向上级请示划出几块村边的农田给大家建房屋,但哪一届村组干部都坚决不答应,并教育个别人说:“你们别动这个邪念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公路旁建新房,不光生活方便,还能经商,于是有人又打起了主意。2010年4月,有人悄悄找到组长朱俊林说情,愿出8000元在村级公路旁买块农田建住房,朱组长当场拒绝。为了警示村民,朱组长把此事公之于众。

  挖饮水井,也不能在耕地上

  爱群村十一组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尤其是饮用水比较困难,一直困扰着这里的村民。为了解决村民饮水难、安全饮水的问题,村组干部多年来一直在寻觅水源,筹划打井。但又绝不能在水源较丰富的水田中打井。为此,村组干部还从耒阳市水利部门请来了专业技术人员,实地勘察,确定打井地点。直到2001年,才确定村边一块废弃地下有水源。于是,村组干部带领村民在此地打井,经过近一月的努力,终于打成了一口40米深的水井,找到了丰富的水源。村民喝着清凉安全的泉水,心里乐滋滋的,对村干部赞不绝口。

  民生为本,创新方法建新房

  如今,爱群村十一组村民都富裕起来了,加之老祖宗留下来的旧房都比较旧了,大多家庭都需要建新房。村民和村组干部思想一致,宁愿多花点钱拆了旧房重建新房,也不能占用农田。这想法很好,但旧宅基地远远满足不了人口和户数的发展,怎么建房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几年前,乡国土所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为他们想办法:一是旧房改造要科学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隙地;二是尽量建楼房,向空中发展,向空中要地;三是“打捆建房”,三五户合建一栋楼,像城市建筑一样,建多层楼,每户一层,水电上楼。经国土所人员这一规划,该村新建的房子都是小洋楼,新房错落有致,风格迥异,村民不仅住上了舒适的洋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生活,村里还新增了宅基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B01版:版面一
   第B02版:版面二
   第B03版:版面三
   第B04版:版面四
   第B05版:版面五
   第B06版:版面六
   第B07版:版面七
   第B08版:版面八
   第B09版:版面九
   第B10版:版面十
   第B11版:版面十一
   第B12版:版面十二
   第B13版:版面十三
   第B14版:版面十四
   第B15版:版面十五
   第B16版:版面十六
白沙洲工业园与衡东工业园昨“联姻”
60名残疾人田间学种菜
蒸湘短波
视土地如命根子的村民
我市再建万亩蔬菜基地
6个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启动
雁峰区连片整治农村环境
案子判了,被害人拿到“法律白条” 出手相助,石鼓检察官解生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