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绘画数十载,但仍不知绘画法度为何物?著名美术评论家徐建融先生说:任何形式绘画的“共同点就是形象的塑造,抛弃了形象的塑造,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也就不存在绘画”。就是说对绘画而言“形是一切”,形的塑造是绘画的首要的基本法度。
新的技法,技术必须是为形服务的。而形的最高境界即是美。好了,无须多言,论道是理论家的事,吾只认死理即绘画是把一切形象美化,至于形为何物让观者从美的形象中去发现,去体会吧。
余年少时爱画书,尤视小人书、人物小卡片为珍宝,常把从父母手中讨来的少得可怜的零用钱去购买,也时因保护这些小宝贝而作拼命三郎,与小伙伴们怒目相视,拳脚相向。何以为此,爱美使然。
不仅爱画书,亦喜画画。时将小人书中之人物,走兽描摹于课本,作业本之空白处而常受老师指鼻,吾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何以如此,求美亦然。
余成年之时正值文革疯狂年代,院校停办,求学无门。也因生活所迫,终日游离于教学与商海之间。但幼时的求美之希望一直躁动于心,于近年间才有幸重拾回儿时之旧梦,将希望尽寄于翰墨笔端。
余入道很晚,虽已届花甲之年,仍不明法度,不谙意理,不熟画技。受诸君之开导,由创造美之意愿所驱使,毅然决然重当一回学童,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进修,亲身感到霍春阳等当代大家的言传身授,才对法度有所领悟,始悉心揣度,摹写传移,博采慎择,深究勤练,终有得于心。
吾生性憨厚,直不言弯,死守旧法,不擅变通,于绘画中生怕失形。故画中无挥笔如舞龙之洒脱,无拨墨如行云之飘逸,无夸张变形之淋漓,无虚拟张扬之畅快,实难以撩起观者之激情,更无从侈言视觉冲击力了。好在还未失形,也就是还有一种美供观者欣赏。作为一个中国画笔墨的实践者,本人求美之心难以泯灭,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会持之以恒地将对美的追求和探索以花鸟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画为心声,就算是我和观赏者的心灵对话吧。
艺术感悟
王芳林花鸟画册欣赏
自号百花翁的王芳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在衡阳天奇湘绣厂工作期间,师从花鸟画家李玄九先生。六十年代初,得到湖南省湘绣工艺研究所杨应修先生的指教。七十年代后,多次参加湖南省美展。他以画花鸟见长,尤擅画枇杷、锦鸡、牡丹、月季、菜蔬瓜果等,笔下鱼活脱脱才下钩状,笔下鸡亦如农家田园野生状态。他是一个技术型画家,也是一个情感型画家。他的艺术人生贵在坚持,在坚持中酝酿,在坚持中提高,不断地坚持让他成为了湖南名老花鸟画家。 (甘建华/文 胡均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