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筑”扎申时(15:00—17:00)~~~
“泳”动酉时(17:00—19:00)~~~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筑”扎申时(15:00—17:00)
工地泥工全交辉:“砌稳每块砖,日子就有盼头”
  运送水泥。

  ■文/图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  境

  8月6日下午3点,烈日当空。

  在蒸湘区某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56岁的全交辉半蹲着砌外墙砖。泥刀在灰桶里翻飞,手腕转处,砂浆已均匀糊在砖面。他左手稳托砖块,拇指轻推间,“咔嗒”一声与邻砖严丝合缝。

  记者小心翼翼地来到他身旁,全交辉并没有抬头理会。黄色安全帽下,鬓角染着霜白,汗水顺着下巴砸在砖面上。他目不转睛,盯着砖缝微调位置。

  “第三排第三块往左偏了半公分。”来不及寒暄,他的开场白令记者一时语塞。

  “我18岁跟着舅舅做学徒,干泥工到现在整整38年。”全交辉底气十足地说,靠着多年经验,仅凭肉眼观察,就能察觉毫厘级偏差。

  回忆起做学徒时,他说:“头回砌砖没达标,师父勃然大怒,差点一铲子拍过来,还训斥我‘砖歪了心不能歪’。”师父这句话,他一直铭记于心。

  下午3点45分,全交辉摘下安全带,踩着踏板下到地面。他拧开随身带的大水壶,咕咚咕咚灌下大半瓶掺了盐的水,抹了把嘴说:“这水比冰汽水解渴多了。”他坦言最怕“秋老虎”,上午太阳晒得皮肤生疼,下午闷热得喘不过气。

  全交辉的妻子在衡南县茅市镇老家务农,悉心照料着80多岁的公婆。双抢时节农务繁重,前不久他特意请假三天赶回老家,和妻子一起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田里的活也耽误不得,父母年纪大了,全靠她照应。”谈及妻子,他黝黑的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意。

  谈话间,全交辉弯腰提起一袋水泥放到推车上。记者注意到,他左手食指始终弯曲贴在掌心,指节泛白。“2023年干活时被钢管压的”,他轻描淡写,称这点小伤不影响工作。可拎袋时,他左手需靠胳膊肘借力,这“轻伤”注定将伴随他后半生。

  “每天起码要运30多趟,每次8袋,多亏了这个老伙计。”全交辉拍了拍推车。调配砂浆时,他边操作边解释:“三铲水泥一捧沙,水要没过半个铲子。”解开水泥袋,灰粉腾起,他偏头屏息,右手握铲将水泥铲入桶内,左腕内侧的旧疤随动作绷紧。

  下午4点20分,全交辉握住搅拌机手柄开始搅拌砂浆。他半蹲着身子,膝盖微屈抵住桶底防滑,受伤的左手虚搭在桶身辅助发力。混凝土拌匀后,他又用铁锹将灰浆铲进灰桶。“今年没加班,每天干满点就收工,240块钱一天。大女儿嫁人了,二女儿在长沙读研二,小儿子下学期读高三,用钱的地方还多。”全交辉直起腰,捶了捶酸痛的后腰。

  下午4点40分,全交辉提着盛满混凝土的灰桶,走向工地的简易楼梯。这段钢管木板搭建的楼梯被烈日晒得发烫,他和工友小心翼翼地挪动,互相提醒“慢点,稳住”。再将小桶猛地倾斜,深灰色的混凝土裹着热气倾泻而出,在模板间发出沉闷的“噗嗒”声。

  下午5点,最后一桶混凝土浇灌完毕。全交辉摘下安全帽,头发被汗水粘成绺,额角皱纹里积着灰。清理完后,他从工装口袋掏出手机,壁纸是小儿子站在县一中教学楼前的照片。

  “等他大学毕业,找到份好工作,我就可以退休了。”他用袖口擦了擦屏幕,感慨道,“这泥工手艺看着粗,里头学问深着呢,可惜年轻人都不学了。”

  全交辉收拾好磨亮的泥刀、呀呀作响的推车、红色的水桶,扛起工具袋时,袋带在肩头勒出深痕。望着远处自己参与建造的高楼,他说:“那栋楼的砖是我砌过,路过时见人在阳台晒被子,心里怪暖。”

  他走向工棚,身影微佝却稳健。风扬起细灰,他抬手揉了揉眼,脚步未停。

  钢筋与砖块铺就的路上,他是这座城市沉默的基石,用每一把灰浆、每一块砖,砌着日子的盼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工地泥工全交辉:“砌稳每块砖,日子就有盼头”
游泳教练高欢:曝晒的青春,泡水的夏天
衡阳晚报版面六A06工地泥工全交辉:“砌稳每块砖,日子就有盼头” 2025-08-29 2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