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谢小青 实习生 陈俞帆
8月15日14点,室外最高温度36℃,这已经是衡阳近期比较“温柔”的天气了。
不时“路过”的微风裹挟着热浪,直往人身上扑,此时的街道行人寥寥。62岁的李远姣几乎“全副武装”把自己包裹起来,赶往天台路,准备开始她的街头清扫。
14点半的烈日把马路烤得发烫,空气里飘着柏油融化的焦味。李远娇弯着腰,扫帚“唰”地刮着地面,汗水顺着她晒得发红的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汇成水珠,“啪嗒”砸在地上,转眼就被蒸发了。
这是她这一天里打扫的第三个“回合”。从彩霞街延伸至西二环的天台路段,仅500米长,李远娇每天能踏出上万步。细碎步伐间,街边的树叶落下,被扫走;落下,被扫走。
从彩霞街出发,到二环路段,这一路的烟头、纸屑、落叶,都是她要“攻克”的目标。甚至马路中间出现了垃圾,她也得适时穿过马路,及时清理干净。她眼睛很尖,哪怕一片碎纸屑掉进了路边的绿化带里,也得用手给它拿出来。
“夏天的垃圾主要是冰棍纸、饮料瓶。”李远娇直起腰捶了捶后背。她的橙色工作服后背结着一圈白霜——那是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的盐渍。
眼前这一幕“战高温”的景象,不过是李远娇最日常的一帧。
下午的清扫开始不久,李远娇的后背已经湿透,黝黑的脸上布满豆大的汗珠。“一天洗三次澡,还是觉得黏糊糊的。”她笑着抱怨,可手上的动作却不会停下。
狂风暴雨天,别人往家躲,李远娇却得往街头冲。“雨把落叶打的满地,不及时清理,路就没法走。”她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吃饭睡觉的日常。
“每个月钱不多。家里人都劝我,说这太累了,要我回家休息休息,帮忙带孙子就好。”她笑着说,“可我哪闲得住,平常没有什么爱好,孙子也上学了,就想着出来接个活儿,还能给家里添点收入。”
“我没读过什么书,其他的工作也做不了。住在蒸水花苑,每天骑着小电驴来回,倒也算方便。”说话间,刚扫过的地面上又多了不少落叶,李远娇“啧”了一声,快步走过去扫掉。
这时,记者注意到,一段欢快的《好日子》旋律从李远娇口袋里飘出。她说,这是她的消遣和休闲方式,听一听音乐,人也变得有干劲了。那些跳跃的音符像是她最好的伙伴,陪着她一遍遍丈量这500米的路程。
时间悄然间已至下午3点,李远娇在树荫下稍作歇息,与记者细数她一天的工作安排。
每天凌晨4点,她便起床开始第一轮的清扫工作。到了7点,她会回家吃早餐,或者若逢每周的例行周会,便前往生态公园与同事们交流,这成为她一天中难得的集体活动时光。8点整,她再次投入到清缴垃圾的“战斗”中,直至11点。下午则从两点半持续工作到5点半。至此,一天的清扫任务宣告结束。平日里,口渴时她会去附近小店讨些水喝,疲惫时便如现在这般,坐在路边稍作休憩。
“累吗?”记者问。
“累也没办法,这是我的责任。”李远娇把“责任”二字挂在嘴边。其实她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拿了这份工钱,就得把活干好。街道在她的清扫下,从杂乱到整洁,她看着舒心,路过的居民偶尔说句“辛苦了”,更让她觉得值。
小憩过后,便又回到熟悉的路段,继续清扫。
“总体来说,创文以来大家的素质提高了,衡阳变美了,我们环卫工人也轻松些。”李远娇笑着说。
17点30分,收工时间。李远娇将最后一批垃圾倒入保洁车,摘下手套。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污渍。
李远娇换下工作服,骑上那辆陪伴多年的电动车。晚风拂过她晒得发烫的脸庞,吹干了工作服上未干的汗渍。
明天凌晨4点,她又将骑着这辆电动车出现在这条街上,开始新一天的清扫。而那首《好日子》也会继续循环播放——就像这座城市永远会有人为它拂去尘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