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月照之夜,村后的晒谷坪无疑是最热闹的。捉迷藏、打野仗,一堆堆稻草就是儿童们狂欢的道具,一根根棍枝就是儿童们打仗的武器。可惜月照每月只有几天十几天,其余都是云遮着或下半夜才出来。这月相在天上变化也太多了!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胖,一会儿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便请教娘怎么看月。娘说,记住一句话就可以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凹的一面朝东,位于西半边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凹的一面朝西,位于东半边天空。后又学得歌谣曰:“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半轮转。”
“月儿皎皎空中悬,观之好似白玉盘。又疑瑶台圆宝镜,高高挂在青云端。”及至读初中学地理,便得知,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月球与地球的距离38万公里,坐飞机要不间断飞行20多天。月球起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由于其表面布满了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看起来像只玉兔,又像生了一脸麻子,当然也可想像出吴刚在伐桂花树,嫦娥在舞动长袖等等。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语言、历法、艺术和神话等产生重大影响。
再回到村后的晒谷坪,所谓狂欢,也不是总是狂欢,也有“乐极生悲”的时候,譬如打仗打输了羡慕嫉妒恨,摔跤摔疼了又骂又闹哭。这时的月亮也有了变化,有时像笑,有时像哭,有时像挖苦,有时像嘲笑。便问娘,娘说,月粘人,所以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你安静它也安静了。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看月多了,摸清了它的规律,越发体验了娘的话:月相即人相啊!农历每月初一初二,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我们正好看到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相当于“黑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时月相与太阳几乎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平时是看不到它的,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蛾眉月只有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差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所谓淡扫蛾眉,这时的月相多么像初生的婴儿,异常神秘、活力四射又极为脆弱。
镰刀状的弯月初三可以看到初六,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我们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此时的半月就像一张弓,因为弦在上,所以叫上弦月。上弦月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此后几天到十五月圆之夜,可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且越来越多,月相变成凸月,凸月悬挂东边天空,大半晚可见。这时的月相就是懵懂青年了,像箭在弦上,敢冲敢拼,做好加法,日有所获。
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这时的月相象征生命的高潮。但既称高潮,就不会持久。也表示生命总是有缺陷的,圆满难得,完美更是天方夜谈。
再过几天,农历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这时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夜可见。看着一天天减损消瘦的月相,你知道中年后的人生要做减法了。生活真正需要的不多,减去那些因比较别人而想要的,不做物的奴隶,你就自由了。
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蛾眉月,亮面朝东,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下半夜的月相没几人看的,这时候的人生就要享受孤独了,天天刷存在感,没那个必要。当然,月满则亏,月亏则圆,这是铁律,最可喜的是新一轮生命又要开启了!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峨眉月→上弦月→渐盈凸月→满月→渐亏凸月→下弦月→残月→新月,亿万斯年不知疲倦轮回着,一天也没休息,一刻也没停止,你说怪也不怪!由此已清楚,我们把下半夜休息时间除去,加上清晨看到的残月,如果天气足够好,我们一个月有20来天能看到月亮姣美的身姿。但云来捣乱时日多,往往得打对折。多少年来,我已养成习惯,只要有月,必择空旷处仰而望之。
宋朝张耒《柯山集》诗云:“黄昏楼角看新月,还是去年牛女时。”我们所熟悉的“玉兔”在天上跳来跳去,万古不变,其实也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三代古人伟大的发现——《易经》。《易经》三原理即简易、变易和不易,天天挂在天上,只是大家没注意罢了。记得2010年秋,舟山群岛海边,上弦月挂在中天,天上没一丝云彩,天的蓝和海的蓝中间夹着半轮白玉盘,简易之美美到极致!以致我在海之一角忘情欣赏忘了返程时间,同伴找得气不打一处来。2006年秋在西双版纳野象谷树上旅馆赏月,一轮渐盈凸月云中变幻莫测,房上树,树上山,山上天,天上月,仿佛都随着时空在转动,直看到凸月下半夜落到山那边!这里我看到了宇宙人生的变易无常。2016年夏,凌晨四点多爬衡山紫盖峰,转过山顶下的山嘴,突然见到一弯古铜色的残月定定地钉在东边天!令人生出无限感动。便知,无论天气如何,无论有无人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它都会按宇宙规则前来值守,这就是法则的不易!
于此你便知,何以宇宙人生多少信仰由望月而来,何以古往今来关于月的诗词、歌唱、咏叹、画作车载斗量、难以穷尽!于此你便知,人生如果有 “不易”的终生追求,通过努力“变易”,最后就能达到“简易”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