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并不是一个讲究吃的人,只是为人女,为人母,总不能丢了老祖宗的传统美德吧。
日日三餐,一顿都不能少,关于味道,也是因了孩子喜欢,老人喜欢。一日,一日,日日都和“食”光打交道,小忙碌,美味于身边打转,有一味“食”光和光阴日久生情,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化学作用:养护孩子长大,养护老人颜笑,养护小家温馨,或许,这也便成就了一朵女子的美味养成记。
女子,俗尘,又如何十指不沾阳春水?阳春水,听听都觉得接地气,它是轻柔的,细腻的,温软的,理应和墨香女子相配,字生烟火,烟火养字,一尺素心方可浣洗月白,和清风把盏话桑麻。
春日,我与十指阳春水,居家,过日子,烟火袅袅,一朵女子于凡尘里自由自在,素简凡花。年年又年年,老了光阴,老了熟悉的味道。恰逢此时,人间春时候,花香也来滋补。“食”光之于我,应是简单的,食材多是应季。春日,我还是钟情于绿叶蔬菜的,割朵新韭打上几个鸡蛋,烧热油,翻炒几下便可出锅了。女儿最好这一口,每每配上刚出锅的大白面馒头,吃得津津有味的,小嘴还闲不住地直叨叨:妈妈做的菜真好吃!总觉得这小妮子随我,我小的时候也特别爱吃妈妈做的韭菜炒鸡蛋,怎么也吃不够,可能,味蕾都是妈妈培养出来的。
闲了,也和小字说说日常里的琐碎,说说光阴的恩赐,说说凡尘的淳朴和人间厚爱。小字啊,多是不言语,它总是用心地听我叨叨,家长里短,山河草木,它啊,总是不厌其烦,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里都珍藏着关于我的山河光阴。“食”光安安静静,任光阴流淌在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可能年纪愈长愈喜欢亲力亲为的操持一些家常的味道,菜市场买来卤水点的豆腐,抹上盐放一宿,再蒸熟了,放在屋顶上,任它和阳光春风来往个三日五日的,人儿怀抱刘禹易的《陋室铭》打着瞌睡,恍若梦里犹自重念着那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草色渐渐入帘青色,豆干卿卿我我的和春风谈起了恋爱,属于小院的小城故事在发生着,白云知晓,蓝天知,还有不远处的花苞羞羞答答的瞧见了,我在一帘青色里等着它在一味菠菜汤里描画光阴的眉眼,我愿意和家人一起在“食”光里回味它和光阴发生过的新鸳鸯蝴蝶梦。
趁着天暖,泡上黄豆,喜欢看着豆豆慢慢长胖,丰满,喜欢它圆滚滚的身子钻出小芽芽,任小芽芽长长,长出鲜美的味道,无需加什么佐料,放些肥瘦适中的肉,加上清水,炖熟了,便是一道小家家常菜。豆芽啊,是我家小妮子的最爱,于我本是可有可无的,因了她的喜好,便又三天两头的生豆芽,生来生去的,也生出了情分,也爱上了豆芽生长的过程,每天换两次水,看着它一天一个模样,心里像是揣着小春天,日日和豆芽一起用清水换洗,再用它烹出原汁原味的菜肴,像是说好的日久生情,来日方长,真好。
傍晚时分,我是那个生起炊烟的人,小灶前,自生烟火,就像点亮归家的灯盏,照亮回家的路。娃娃和老人坐在客厅里嬉笑,炊烟散发香气,袅袅而生。天边有夕阳,红云连着人间草木,寂静、祥和、温暖。
晚风听炊烟讲起万家灯火里的风烟俱静,其中一盏落进我的“食”光小记里,刚好,白米粥熬出了香气,葱油饼已在锅里泛出金黄,喷香喷香的,像极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还有一碟香葱拌粉丝,一清(青)二白的,像人儿性子,一碟炒花生米,是牙齿和香味厮磨的声音。日子清淡,一米一香,像是粒粒都会说话,说给懂生活的人听。
吃罢饭,爸爸总爱泡一壶清茶,最对我心思,花草一旁,家人一人沏上一杯,烟云淡淡而生,家常如素,安宁、祥和,心之向静。“食”光在此寂静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