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太行山脚下,依山傍水。从我记事起,家里有五口人,善良的奶妈,慈祥的爹爹,还有哥哥和姐姐,我是家里的小宝贝疙瘩。自从爸爸妈妈随军南下后,还没满月的我就和奶妈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奶妈那个村庄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下,由此命名为“北坡村”。我奶妈住的是四合院,建在半山坡上,清早太阳第一束阳光就撒满了庭院。站在房顶上,全村风貌尽收眼底,雄鸡啼鸣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村北边山连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村东边有一条小河,宛如一条银色的缎带缠绕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小河流水终年不息,哗、哗、哗,犹如一曲美妙动听的歌,把我带进了五彩斑斓的童年。很多年以前,这条小河里盛产一种鱼,名为“五色鱼”,五颜六色,金光闪闪,煮出来的鱼,鲜美嫩滑,好吃极了。真可谓:闻其香,心旷神怡;尝其肉,回味无穷。
记得那一年,我过了五岁生日,一大早,奶妈给我穿上花衣,用红头绳扎了两个朝天小羊角辫,并告诉我说,吃了早饭爹爹要去小河里捉鱼。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说:“我也要去!”吃罢早饭,爹爹拿了一个铁桶,扛了把铁锹,拉着我去捉鱼。我高兴地一边走还一边唱:“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乡邻们说:“大眼,啥喜事啊,这么高兴?”“我们捉鱼去了!”因为小时候我眼睛大,村里乡亲们给我起了个绰号为“大眼”。我们来到村北头小河边,爹爹叫我在下游看着鱼不要叫别人捉走了,他到上游去改道,堵水。这条小河水很浅,清澈见底,能看到河底下的石头和沙子,看到一条条鱼逆水而上。我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水越来越小,鱼开始翻滚,水没了,鱼开始跳。哇噻!太漂亮了!清一色的“五色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我赶紧脱掉鞋子去捉鱼。那鱼儿足有半尺多长,很大力气,在不停地跳动。我两手抱着鱼,鱼的尾巴打在我的脸上,生痛,生痛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鱼捉上岸。鱼儿不听话,三蹦二跳又跳回水里。我急中生智,赶紧把裤子脱下来装鱼,用石头压住。爹爹终于来了,一看,问:裤子呢?“装鱼了。”爹爹赶紧把鱼倒进桶里,又收拾一下,全是五色鱼,足足有大半桶。爹爹说:“赶快回去,莫受凉了!”我把湿裤子往肩上一搭,爹爹拉着我,我边走边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们满载而归。
一进门,奶妈就埋怨道:“看你把孩子整成啥样?衣服都湿了,脸像个小花猫,一身净是泥巴!”可是我高兴啊。奶妈赶紧给我洗澡,换衣服。接下来,奶妈就开始忙,洗鱼、剖鱼。到中午,奶妈用一个大锅子放上花椒、八角、盐,再加水。开始煮,煮熟了,整个院子鱼香四溢。奶妈说:“快喊他们来吃吧!”他们是谁?就是左邻右舍和我一块长大的小孩子。我喊了十来个小孩子,就围着锅子一圈,我们翘着屁股,头碰头开始吃鱼,我们不用筷子,嫌麻烦,直接用手抓。鱼可好吃了,真香!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小伙伴鼻涕流好长也顾不上擦。我当然讲卫生了,鼻涕全在衣袖上。吃完了鱼,大家都跑了。
当然,有福同享,他们有好吃的也喊上我。有一个小孩子名字叫“平小”,外号叫“钢蛋”,他会捉水鱼,也叫脚鱼,我们北方就叫“王八”,他技术很高,一扎一个准。捉来水鱼也用大锅煮,煮熟了,上房顶一喊“吃王八了!”我也就去了。
多年后,我回老家,河还是那条河,只是多了一座小桥,遗憾的是,当年的“五色鱼”不见了,水鱼更是消踪灭迹。我站在小桥上,眼望着川流不息的哗哗流水,浮想联翩,似水流年,童年美好的记忆一幕幕再现,挥不去的岁月,只余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