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冠三:
将门家书显家风
  谭冠三将军全家福

  谭冠三(1901—1985),湖南耒阳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被毛泽东赞为“为革命入了股”的功臣。谭冠三非常注重治家之道,“过平民化的生活”是谭家家训。

  在谭冠三的戎马生涯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他为西藏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雪域高原树立了一座永为后人敬仰的丰碑,被誉为“雪山名将”。

  1949年12月,二野司令员刘伯承在山城重庆曾家岩向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面授了进军西藏的任务。

  当时,谭冠三的妻子李光明刚把8岁的大儿子谭戎生和4岁的二儿子谭延丰接回北京,就接到丈夫寄来的信:“光明:刘(伯承)司令员说,进军西藏等于第二次长征。那我们俩就参加第二次长征吧!我们不能在川南安家,更不能经营什么‘安乐窝’,我不能去看孩子,也不能把他们接到四川来。现在全军几万干部战士都在看着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于是,李光明只好把身边的两个孩子一个送进华北军区荣臻小学在读,一个送进幼稚园全托。

  这次长征,前后历时一年零七个月。直到1952年8月7日,已经与父母5年未见的谭戎生才收到父亲寄来的第一封家信。“戎生,你这几年来,学习进步一定很好。我们天天在这里希望你进步。你的弟弟延丰现在哪里?他学习有很大进步?希望你写信来告诉我们。我们身体很好,工作也很顺利,不要挂念,祝你和你弟弟身体好,并祝进步!”

  这封信加上署名和标点符号只有117个字。担心小学生的儿子看不清,一笔一画的繁体字父亲写得工工整整。纸短情长,殷殷希望,透出对孩子的无限牵挂。谭冠三常说,“要革命就不能顾家”,“要顾家就搞不成革命”。小我大公,先国后家,这是父母对儿女们最早的家教。

  谭冠三名列177位开国中将之中,妻子李光明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都身居要职。在一般人眼中,像他们这样家境的孩子应是生活富足,无衣食之忧的。在国家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们也一样经历和忍受着各种困难。“戎生:请人给你带了几块肥皂,收到节约着用……”从谭冠三将军1960年10月21日写在一张便笺上的家书,可窥到他们当时的生活实情。谭戎生也曾回忆,小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每月收到父母寄来生活费时,拿出5分钱买包辣椒面拌煮白菜萝卜,再花一两角钱买点芝麻酱蘸馒头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1985年12月6日,谭冠三将军在成都逝世。临终前唯一请求是:“我死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让我化成肥料,再为西藏人民做点贡献吧。”在送父亲骨灰回西藏安葬时,谭戎生被西藏人民对父亲的崇敬和热爱深深打动,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父辈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他毅然决定申请平调到西藏工作,去完成父辈们未竟的事业。组织上批准他进藏工作时,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到基层去,到边防一线去。

  谭戎生一直牢记着父亲的嘱咐。1963年10月17日,父亲给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写信时就要求:“你要深入基层中去,群众中去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抓住要害,抓住关键。提出问题供给组织,领导才能发生(挥)指导作用。”母亲支持他的选择,对他叮嘱是:“去了不能谈个人的问题,特别是待遇问题,不能向组织伸手。”“个人的迁升任职服从组织安排。”这是谭冠三夫妻一贯秉持的家教。

  (耒阳市纪委 黎鹏 整理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罗荣桓:清正做人 廉洁齐家
谭冠三: 将门家书显家风
家风连着党风政风
忠孝耕读:永不过时的渔溪家风
彭玉麟:“淡于荣利,公而忘私”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谭冠三:
将门家书显家风
2017-09-28 2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